“今天上午野化放归的两头长江江豚结伴巡游,身体状态良好,目前正在下游2公里左右。”
11月14日下午2时许,在湖北长江新螺段白鱀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子新洲洲头水域,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中科院水生所)研究人员正实时监测两头长江江豚的动态数据。
这一数据显示,经过3年左右的系统野化训练并于当天上午10时左右成功回归长江干流的两头长江江豚,初步展现出优异的适应性。
这是继2023年首次实验性放归后,我国在长江江豚保护领域的又一重要突破,标志着长江江豚保护技术体系实现完整闭环,正式迈入“自然种群与迁地保护种群协同发展”的新阶段。接下来,中科院水生所与保护区将开展为期两个月的持续跟踪,进一步评估其长期生存状况与行为变化。
![]()
“回家”的前一天晚上7时,在洪湖老湾故道的迁地保护长江江豚野化适应性训练基地,两头长江江豚被移入人工网箱,为重返长江做最后准备。中科院水生所研究员梅志刚介绍,“这两头长江江豚,来自天鹅洲迁地保护种群,在这里接受野化训练,相当于上培训班,学习适应航运噪声、野外捕食、适应复杂水流等野外生存技能”,一路“打怪”,只为顺利“通关”迈入“江湖”。
11月14日上午9时,住在附近的村民胡典强,途经长江江豚试验性野化放归现场,激动地伸长脖子张望:“这是大好事,以后江豚会越来越多!”18分钟后,两头长江江豚分别由四人用专用担架布,从运输水箱转移至驳船上的“舒缓池”适应20分钟后,被抬至长江水域放归。
![]()
摇晃着尾巴,两头长江江豚欢快地溜入水中,瞬间不见踪影。研究人员事先为它们穿戴装有定位追踪设备的特制“小背心”,可以实时精确定位其行踪。“小背心”是可降解材料,之后将在水中自动脱落,确保不影响长江江豚后续生活。
长江江豚是长江生态系统的指示性物种。随着长江“十年禁渔”持续推进,长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对此感受颇深的是沿江而居的村民。在距放归点200余米的洪湖市乌林汽渡,不少员工目睹了此次长江江豚回家活动。
售票员廖利表示,她在日常工作间隙抬眼眺望,运气好就可以看到长江江豚浮出江面的场景。而每天沿着江堤巡护管道的陈普年师傅发现,江水越来越清了,“前不久,我看到六头长江江豚列队游过,起初还以为是一条好大的江鱼呢,把我吓一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