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荆州港码头登上轮船,顺江而下,察看长江沿岸生态环境和发展建设情况,亲切指出“荆州很美,看起来很漂亮”,嘱托“一定要给子孙后代留下一条清洁美丽的万里长江”。牢记嘱托,荆江回响。荆州儿女用勤劳和智慧,在荆江两岸绘就了一幅幅水清岸绿的生态画卷。
荆州市融媒体中心全媒体推出“春风又绿荆江岸(第七季)·家在山水间”特别报道,全面展示新时代以来荆州保护长江的生动实践和丰硕成果。敬请关注。
清晨,松滋市涴市镇大口村的田野里,薄雾如纱般笼罩着连片的瓜苗。新修的灌溉渠里,清水潺潺流淌,倒映着湛蓝的天空。几只白鹭掠过水面,翅膀拍打的声响惊醒了沉睡的稻田。岸边的生态防护林沙沙作响,仿佛在诉说这片土地从“生产岸线”到“生态岸线”的蜕变。
从“渔舟唱晚”到“田间新歌”
“五年前,这里还停满了渔船。”53岁的熊福林蹲在智能化育苗大棚里,指尖轻抚着一株嫩绿的西瓜苗,笑意从眼角漾开,“现在,我们靠土也能生金。”
2020年,长江禁捕政策的实施,让世代以捕鱼为生的熊福林站在了人生的十字路口。“收网上岸那天,我在船上坐了一整夜。”这个在江上漂泊了二十多年的汉子回忆道,“除了打渔,我还能干什么?”
迷茫之际,涴市镇政府的转型培训会为他点亮了希望。在村委会的扶持下,熊福林用补贴资金承包了60亩地,尝试小麦、西瓜、棉花套种。白天挥汗如雨,夜晚挑灯研读种植技术,第一年竟盈利10万元,收入比捕鱼翻了一番。“原来土地真的能‘生金子’!”他感慨道。
此后,涴市镇政府多次组织镇里的退捕渔民、农业主体和种植大户赴山东、浙江等地考察。每次归来,熊福林的小本子上都记满了新技术、新品种。如今,他的家庭农场已扩展到1300亩,建起智能化大棚,驾起农机,形成绿色循环产业链——鸡粪肥田种瓜果,废弃物变废为宝,农产品品质节节攀升。
熊福林的转型,离不开大口村水环境的涅槃重生。
“以前沟渠淤塞,旱涝不保收。”大口村党总支书记张志凌站在新修的生态渠旁介绍。大口村位于松滋市涴市镇最西端。这里三面环水,北跨南河大桥与百里洲相连,独特的区位将5.1平方公里的土地勾勒成水乡明珠,水环境治理对地方发展尤为重要。近年来,村里通过清淤疏浚、生态护坡等工程,将“脏乱差”的沟渠变成了“田成方、渠相连”的现代化农田网络。水质从劣Ⅴ类跃升至Ⅲ类,白鹭回来了,庄稼也喝上了“放心水”。
水清土沃反哺产业。2023年,熊福林新建5000平方米智能化育苗大棚,年育苗收入突破300万元,带动周边6000亩农田“旱涝保收”。更难得的是,他还办起“田间课堂”,免费传授嫁接技术。“在熊总的带动下,村里涌现6家经营主体,流转土地4000亩,解决百余户村民就业。村集体经济也扭亏为盈,预计2025年突破30万元”张志凌欣慰地说。
59岁的农工队长许汝贤算了一笔账:自家20亩地年收入4万元,在农场帮工再赚3万元,“比外出打工强多了!”
“赤松茸+电商”的生态答卷
熊福林的名气渐显,涴市镇月堤村三峡移民刘建平找到了他。作为三峡移民,刘建平对土地有着特殊的情感。当时回乡创业的她正在寻找转型出路,她敏锐地发现了防护林下种植赤松茸的商机。“这里简直就是赤松茸的'五星级酒店'!”刘建平兴奋地说。两人一拍即合,决定合伙开发林下经济。
熊福林与刘建平的携手合作很快取得了显著成效。熊福林负责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刘建平则充分发挥其早年积累的电商经验,并结合对林间环境的深刻理解,共同开创了林下种植的新模式。在防护林湿润阴凉的环境中,试种的20亩赤松茸长势格外喜人。更妙的是,种植过程中使用的稻壳、秸秆等养料在分解后,又转化成为防护林的优质肥料,由此形成了"林菌共生"的良性生态循环。
“你看这些杨树,比去年又粗了一圈。”刘建平轻抚着树干,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与此同时,熊福林也毫无保留地分享自己在农业经营方面的丰富经验,全力协助这位新伙伴开拓电商销售渠道。
这种优势互补的合作模式很快显现成效。刘建平的手机成了新农具,直播间里订单纷飞,赤松茸年销售额的70%来自电商。“现在每天来打工的村民有近60人。”她抹去额头的汗水说道。更令人惊喜的是,他们探索出的“赤松茸+蔬菜”套种模式,让土地利用率提高了一倍。熊福林也从中获得启发,在自己的农场尝试新的种植组合。
长江大保护的“绿色辩证法”
大口村的蜕变只是涴市镇长江大保护的一个缩影。2018年至2024年间,涴市镇在长江边拆除了15个砂石码头,复绿了8公里岸线;重点区域打造了“秸秆回收-赤松茸种植-有机肥还田”的循环链。同时,在十八个村居通过“村湾夜话”等形式,村民共谋治理方案,户厕改造、积分管理等举措得到了顺利推进,矛盾化解率超过了90%。曾经的涴米河污水横流,如今通过“田渠塘三级减污”模式,水质得到了显著改善。松滋市涴市镇党委副书记周琼介绍:”如今,涴米河沿岸的农田亩产收益提升40%,村民人均年收入增长15%,真正做到了’护一泓清水、富一方百姓’。”
夕阳西下,防护林的轮廓在余晖中愈发葱郁。刘建平正在直播带货,手机屏幕上的订单数字不断跳动。“今天又接了200多单,主要发往上海和杭州。”她笑着说。在福林农场,熊福林正在“田间课堂”给村民讲解嫁接技术。来自周边乡镇的30多位农户认真做着笔记。"我想把技术教给更多人,让大家一起富起来。"熊福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