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行标
江南的美,是朦胧和古朴的,是树下悠然落棋,是花间醉然煮酒,是庭中淡然品茶。绿水萦绕着白墙,繁花洒落于青瓦,蜿蜒曲回的小河在清晨和夕阳中浅吟低唱。乘一叶扁舟撑一支蒿,穿行在青山绿水中,默然阅读千年江南的历史和亘古柔情的飘零,一泓清水所承载的,是似水流年的痕迹和沧桑。那么现在,就让我们追随着艺术家的脚步,来探寻这神奇而又美丽的江南水乡。
江南的微风,从水乡绍兴拂过,提到绍兴,就不能不提到鲁迅;提到鲁迅,就不能不提到鲁迅先生那篇经典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在古城绍兴的土地上,随处便可见到先生笔下描绘的景象:那瓦楞上长满枯草的民居,那戴着顶毡帽一脸憨厚的乡亲,那铺满青石板的纤夫栈道和悠哉悠哉的乌篷船。
两溜粉墙黛瓦,竹丝台门,白花花的阳光穿过梧桐洒在路面上,斑斑驳驳,一条小河,在垂杨柳的照拂下,潺潺流过。在江南水乡的召唤里,仿佛看到先生气定神闲地抽着烟,象征思想的头颅高出了画面,短发不屈不挠地竖立着,眼神却也不喜不悲。“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后转卖给朱文公子孙的周家大屋就在路的前方,《鲁迅故居百草园》就在先生的笔下。
李可染《鲁迅故居百草园》
进入百草园,进入先生笔下的《鲁迅故居百草园》,那园内的黄蜂、鸣蝉、叫天子以及树叶、茶花草,本该绚丽多彩的百草园景色在李可染的画中显得有些荒芜。满目的黄绿,一条小路在杂草中蜿蜒伸出画面,墙壁上的爬山虎将百草园更装点上一分颓唐与质朴。
沉默的百草园仍然沉默地收藏着时光,那就在一块的石头上坐下吧,让参差不齐的思索在百草园的浓荫中凉晒一下,梳理一下。“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已没有踪影,就更不必说那“碧绿的菜畦,紫红的桑椹”了。百草园是方寻常的园子,然而也就是这寻常不过的园子却成就了一位先行者和思想者。
人已逝,草木有情。在古城绍兴足迹所到之处,都能呼吸到鲁迅这位文学巨匠蓬勃的生命气息。当《鲁迅故居百草园》周遭的景致已渐渐融入苍茫,唯有脚下的路却在暮色中硬汉般的伸向远方,没有尽头。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
沿着青石板路,走进绍兴兰亭,飞扬着独特的清幽纯净,浸染着千年不竭的古朴雅致,带着当年王羲之吟风咏月留下的千年醉书,任人的思绪伫留其间。千年后,又一位艺术家凭借着对生命自然的深刻体验和理解、其笔下流淌着深远的人文精神以及精湛的绘画技法,将绍兴兰亭再一次绽放,这就是傅抱石和他的《兰亭图》。
《兰亭图》画面人物共分为10余组,每组人物多有不同,并以不同的树木相隔,表现了作者的匠心。全幅有40人之多,近景远景皆有,傅抱石用不见首尾的安排,星罗棋布画卷之中,表现了一个合于主题的更为宏大的场景。图中树木扶疏,幽篁处处,间以环山流水,两岸有上古衣冠大夫,或立或坐,虽只用线条勾勒,但各具情态,曲水之中更有红觞点点。设色明丽丰富,浓而不失雅致,艳而独具秀润,一幅气势爽朗、水秀山明的暮春佳景跃然纸上。
当菱角的芬芳弥散流连在绍兴的白墙黑瓦间,当女儿红的醇厚淡淡幽幽地飘过每一户临街的窗子前,吴冠中带着仲夏的光阴与向往,随着熙熙攘攘的人流,悄然走进了白墙黑瓦的《绍兴居》中。
《绍兴居》的房屋门窗漆黑,给人浑厚之感,但门前的河埠,行走的人群,笔直的石板路,甚至是水旁、路旁、树梢上星星点点的绿意与衣裳的红蓝,却使对于绍兴民居的坚硬叙事有了灵动的效果。《绍兴居》,或简约,或繁密,或繁简相间;或银白,或黑灰,或黑白一体;或写实,或意象,或实意俱存。路,古意朴拙,曲折蜿蜒,踏至人群,耐人寻味;水,源远流长,暗淡掠影,水巷如织,微波荡漾;人家,临水而筑,傍木而依,前庭垂柳,墨瓦白墙。画面自然柔和,江南水乡温存的情感,在吴冠中的笔下跃然纸上。
江南水乡名镇周庄,千年的历史文明与文化底蕴,构成了江南水乡“小桥、流水、人家”独有的迷人风貌。旖旎的水箱风光,独特的人文景观,传统的建筑格局,淳朴的民间风情使得周庄蜚声内外,更是引得文人墨客雅趣盎然,乘兴吟咏挥毫,留下传世墨宝,照耀汗青。于是,《周庄》在吴冠中手中的宣纸上,所有的情感都变成了笔与墨的交织,而所有这一切又成为了周庄情感的体现。
吴冠中《周庄》
《周庄》在先生的笔下就这样慢慢的浮现出来。当雾霭终被太阳的金箭射穿,空中撒下缕缕金丝,镇上与画中的房舍、小巷、短桥、窄河、扁舟以及行人,一切都同时清晰起来。江、湖、河面上的水汽开始柔柔地向上蒸腾,如烟的袅娜,去迎接那如丝般光线的亲吻。澄湖上的长桥,市河上的短桥相互交接;圆形的桥孔,方形的桥孔,相互迭映。长桥接短桥,方孔叠圆孔,周庄的桥先给这水乡古镇勾勒出第一轮廓。石板铺就的窄巷,从水中拱起,又一直绵延到水中。石板己经被行人踩得水磨过一般光滑,跺一跺脚,仿佛就能听见九百余年来亿众行人的的沓沓足音。小巷边是肩挨着肩的房舍,一色的烟灰小瓦。屋面高低错落,户与户之间有女墙相隔,墙体有些斑驳,粗看如读一位百岁老人的苍颜,细看就是小镇的一部历史画卷。曲折有致的小河,如筋络般蜿蜒在小镇里。岸边的垂柳,还留着雾水的吻痕,如同刚刚濯发的少女,蓬松的发丝上,焕发出青春的湿润。河面上穿行叶叶扁舟,船橹在梢后摇起阵阵涟漪,形同五线谱。摇橹的大嫂,用吴侬软语唱着江南歌谣,悠悠荡荡地前行,使两旁的石驳岸也沾上了灵气,在水面上浮动起来。
白堤尽头,绿荫深处,一座环如弯月的石桥隐匿其中,这便是西泠桥了,古名西陵、西林或西村。这里原是一处渡口,名字叫做西村,在古人的诗画中,曾有“西村唤渡处”、“船向西泠佳处寻”和“看画船尽入西村,闲却半湖春色”之称。黄宾虹老人一生情系江南,晚年更是安度于杭城,流连西子湖畔,驻足西泠桥头,放目遥望,有感于这清丽湖光山色,便挥毫作下《西泠远眺》,将瞬间凝聚为永恒。
西泠桥面对南北高峰,跨接内外两湖,“到处溪山如旧识,此间风物属诗人”,充满了诗情画意。西泠桥是普通的,但它正是观赏西湖风景的绝佳之处。东望宝石流霞,俏丽的保俶塔秀出山头,楚楚动人;南眺孤山映波,浩淼的水光中依稀可见湖中三岛;西接苏堤春晓,既让人追忆往昔又让人心驰神往;北临葛岭和栖霞岭,上看下看左看右看,面面是景,处处有情。西泠桥同时又不是一座普通的桥,她是西子湖畔的三大情桥之一,一座与钱塘才女苏小小一起铭刻于史的情人桥。因有了苏小小的香魂一缕,而最惹诗人画家情怀缱绻,比起其他曲折有致、飘逸似带的桥有着更多的华丽诗篇画卷。
《西泠远眺》构图极为巧妙,画面倾重于左边,浓墨渲染,右侧采用双“之”字形留白。 远处群山连绵不绝,云雾山水蒸腾缭绕,两峰傲然耸立,乃是南高峰与北高峰,近处则树木环抱平湖,屋舍掩映其中,垂柳似动非动,小舟似静非静。树木屋舍以赭石色勾染,山石以浓墨点染,笔墨放纵。画面右上角自识:“西泠桥上望,南北高峰,出没云际,特饶画趣”。整幅画面苍茫高古,幽深静谧之气自在其中,观之即有温润之感,渲染深厚,凝重欲滴。
当绚烂夏花被萧瑟秋风所覆盖,当遍地蛙声被满树蝉鸣所取代,生活在万丈红尘中的人,已经疲惫至极,困倦至极,并且莫名其妙地日夜心神不宁起来。于是便去与沉默的夕阳对话,与东去的流水对话,与寂寥的星辰对话,突感身心蒙受了人世间太多的尘埃。于是,李可染先生便用画笔将这些心灵困顿的人带进了《灵隐两亭》,带进了这杭城的世外桃源。
秋霜戏露,秋水无眠,从子夜醒来,从黎明出发,如期而至,纯净的阳光里不含一丝躁动,走进灵隐,走进江南的气息。时值深秋,沿着长满青苔的林荫小径向前走去,听着堤下潺潺流水和枝头上婉转鸟鸣,那一身的浮躁早已荡然无存了。春棕亭、壑雷亭、冷泉亭、翠微亭……,灵隐是亭的居所,苍松翠柏,林荫夹道,整个灵隐便隐在郁郁葱葱的苍翠之中。一片幽气如水,令人不觉浸没其中,浑然忘却尘世上花色如颊、湖波如缎。
《灵隐两亭》近景为古柏,中景为古亭,左侧的一条石子路由近及远,通向寺庙的深处,境界幽深。以泼墨法画古柏,显得古柏苍劲茂密,又不乏韵致;亭子与人物多用渴笔重墨,勾画于沉稳中求变化,二者在画中达到了相当好的统一。李可染将写生作为改造旧山水画,寻找新生机的途径,《灵隐两亭》虽是写生作品,但较多地保留了中国画的笔墨特点,画面景物组织得单纯而整体,富有节奏感,注重光的表现,技法纯熟而如一气呵成。李可染以其扎实的素描基础和深厚的笔墨功力、敏锐的观察力和感受力,表现出了灵隐小亭的亲切、幽静与别致,令人观后难以忘怀。
秋风一起,千古离愁就随古典的雁阵,穿行于江南水乡的字里行间。在叶雨落黄的斜阳庭院中,捧一卷线装画册,翻开泛黄的纸页,便看到了苏州的秋色,便体会到了苏州的秋思。带着隐隐约约的轻愁,在蓼红苇白的风中流转,从数百年前直至今日,落在李可染的《苏州千年银杏》上。
《苏州千年银杏》在色彩的运用上,没用采用最为拿手的“墨黑”,也没有《万山红遍》中的“红”,而是采用了大片的“绿”,由此渲染出一股生机勃勃的灵性。临摹和写生对画家来说,都是手段和方法,画家的目的全在于创造。李可染之所以成为创造大家,不仅是因为他勤奋好学和有深厚的生活功底与广博的艺术修养,而且还因为他有过人的胆识,敢于与前人、与别人的创造拉开距离,敢于与客观物象拉开距离。他在山水画创作中,始终既尊重客观自然之美,又忠实于自己独特的感受。写祖国山河之美和写自己内心真情实感的统一,是李可染创作最鲜明的特色。
千年银杏在这里生长着,雨与河流为它的生长提供了足够的水分,使它不致被干旱渴死,当然,它的生长也是十分寂寞的,孤独的,甚至是痛苦的。痛苦是必经的,经过了数千年的风吹雨打,艳阳曝晒,终于于此刻成长为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其实这又何尝不是苏州的艺术道路呢?
江南苏州就是一把折扇,当我们把折扇打开,一面是吴中才子的山,一面是明四家的水,而在扇骨上,却刻下了不朽的印记。
记忆如生活一样无序,但却明显感觉到走动在画幅间贤德的先人,感到那飘动的身影和灵动的思绪,感到那风姿感染的一方山水,使得这一方山水充满灵性而且无比生动。
作别苏州,来至无锡,隆冬季节里梅的绽放,是真实的疏影横斜,暗香浮动,抱雪啜冰,于丛中笑的风骨。无锡梅园是江南三大赏梅名地之一,独而不孤,静而不惧,没有车马的喧嚣,只有梅花绽放的温柔,和着自己的脚步声,使人觉得并不孤单寂寥。梅枝疏密有致,影子在天空,在水里,渲染在视觉能及之处,冷风中依然打造着江南的秀丽,使人享受着冬日的温润与惬意。
李可染的这幅《无锡梅园》为对景写生作品,绘无锡梅园小景。梅树四株,干以双钩,出枝颇有书法的意味,极具弹性的梅枝舒展自如,相互穿插,纵横交错,在扭转伸展中构成了抽象的线条美;纯以朱砂点染的梅花,突出了梅花缤纷盛开的姿态;一地梅花,令人遐想,园中游人正陶醉其间。在写生中,李可染最善于裁剪和提炼,这里梅树的点与线密布画面,充满了节奏和韵律。
在酱色的枝条上,挂满了鲜红的花朵,每个花瓣晶莹透亮,有着冰雕般的质感,圆圆的花苞,沾着露水,亮亮的,像耀眼的星辰。虽是那样惊喜,也只有瞪大了眼睛去瞧,不敢伸手去触摸那带有灵性的肌肤,怕她碎掉。氤氲在江南的气息,是淡淡的梅香,让整个园内也有了特殊的味道。
那盛开的梅树,有的如游龙报珠,浑厚奔放,奇型异姿,错落有致。有的长臂斜出,小枝直上;有的苍雄古拙,巧秀端雅。古朴根盘中生发新枝,蕴涵舒达,动人的形态,迷人的韵味,构成了梅花所独有的纯洁坚强、秀美绝伦的风骨。
冬去春来,再忆江南。江南的每一块石头、每一处水洼都写满寓言和传奇。江南的细雨从不淅沥,江南的大雨也不瓢泼,她的细雨如烟,大雨如油,无不显示出江南的雍容与华贵,密密的细雨如丝如线,斜斜地织出锦绣繁华,润湿幕天席地。
作者简介:
宋行标,字修水,号长石,1957年7月出生,浙江绍兴人,现为浙江省文化产业学会副会长。先后出版著作共计70余万字,获优秀著作出版奖;同时发表理论文章50余万字,分获省级社会科学优秀论文一等奖及哲学课题奖。
主要著作:
·《中国绍兴水文化》 中华书局2001年3月
·《长石论集》 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8月
·《画坛拾微》 西泠印社出版社2006年3月
·《近现代中国绘画名家名作赏析》 西泠印社出版社2007年1月
·《情系江南——艺术家笔下的江南水乡》 西泠印社出版社2009年3月
主编书目:
·《商学之祖范蠡与当代绍兴商人》(主编:吴慧、副主编:宋行标)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8年4月
·《水墨江南》 西泠印社出版社2004年4月
·《文化江南——陈逸飞、潘鸿海、梁平波绘展作品集》西泠印社出版社2004年3月
·《潘鸿海油画作品选集》 西泠印社出版社2007年10月
·《王羲之书法全集》(1—10卷)(主编:江吟、宋行标)西泠印社出版社2008年6月
·《陆俨少绘画作品典藏》 (编著:陆亨、宋行标)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13年5月
·《林风眠绘画作品典藏》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13年6月
·《长石斋珍藏集》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13年6月
·《国风——中国近现代艺术珍选集(全二册)》 西泠印社出版社2018年5月
来源:环球商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