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行标
在烟花三月来到江南,逢一个雨季又恰好踏入水乡,想象起来都是风姿万种。多年以后风雨归来,彼此容颜已改,却依然认得出被江南收藏起水乡的情怀。感慨的是一种转身间的错过,重来时便成了风景里的看客。
胸怀锦绣气自华,江南的人文气息使水乡简约而不简单。林风眠老人高举着画笔,和江南一起迎接晨光,和水乡一起送走夕阳,现代和传统坚硬的碰撞并没能让这一切走样,它有着深厚的底韵以及含蓄的温柔力量,这在诗意散淡的空间给予让人向往的《江南》和《水乡》。
林风眠《江南》
从二十世纪初至今百余年间的新文化浪潮中,林风眠当属先驱者的行列。他以自己的艺术实践致力于中西艺术的嫁接与沟通,其彩墨艺术是近现代中国绘画的一座高峰,书写了中国美术史最为辉煌的篇章;他开创的全新的艺术视野与绘画样式,对中国绘画的发展产生了不可估量的深远影响。
林风眠(1900——1991),原名凤鸣,广东梅县人。一九一九年赴法国留学。先后在法国、德国学习西画。一九二四年在巴黎与同学林文铮等组织霍普斯会,并举办中国美术作品展览。一九二五年回国,任北平国立艺专校长,一九二七年任国民政府大学院艺术教育委员会主任。一九二八年,创杭州国立艺术院并任校长。抗战时曾一度潜心创作。一九四五年后,任重庆国立艺专教授,后复回杭州艺专任教。新中国成立后,任杭州艺专教授。林风眠是“中西融合”这一艺术理想的倡导者、开拓者和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他吸收了西方印象主义以后的现代绘画的营养,与中国传统水墨和境界相结合,并融入了个人的人生经历,打造“东西方和谐和精神融合的理想”。他早年创作以油画为主,兼画水墨山水、花鸟等,30年代后,致力于变革传统绘画的探索,历经多年,探索出一条中西融合的道路,并吸收了民间瓷绘的意匠。其画多方形构图,线钩色染,水墨淋漓,多画秋鹜、白鹤、枫林、睡莲、瓶花、仕女等,别具一格,在现代中国画的探索中,他的创造性变革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林风眠的彩墨画,强调了意境气氛的渲染。他画的风景,不管是连绵起伏的青山,还是碧波荡漾的秋水;不管是炊烟袅袅的人家,还是顺风倚斜的芦苇,无论是静态还是动态,颜色清淡还是浓烈,都以浓重的氛围感抓人,隐含在其中的是强烈的感情宣泄,《江南》、《水乡》亦不例外。
不管什么季节,不论什么天气,都是《江南》随处流淌的诗情画意,千年才情熬成的芬芳沁透了心脾。只要一不小心便会想起哪位古人或几句诗词,于是跌进《江南》,就会在陈年的知识与柔和的情感中陶醉。这就是江南,仿佛挂在胸前的一块老玉,看惯了多少秋月春风,被多少人的故事滋养的这般温润。
此幅《江南》作于1961年,集合了林风眠笔下最为常见的景物:远山、近水、田野、林木、轻舟等,一反以往江南主题的清新,设色取为灰褐调子,看后令人如处霜清月冷之野,沧桑之感顿生。林风眠将自由与个性生动地融于自然,把心境移情于对象,把生命激情纳入静观的中国文化传统。同时也接受了弘扬理性、和谐、人道、诗与美的西方阿波罗精神于作品之中。在此幅作品中,表现出的中国文化含蓄、优雅、宁静、清冽、刚健的特质,以及西方推崇的希腊艺术特有的静穆的哀伤特质,都被林风眠以宽广的人文胸襟化为充满生机、静谧和谐、孤寂而优美的审美整体了,这是林风眠独特之处。
《江南》以中锋行笔,用力均匀,近于铁线描,生纸的性能不允许行笔缓慢、滞涩,这种饱含情思、韵律与美感的线条,源于中国陶瓷的造型与画法,特别是有着明显的宋代官窑,龙泉窑透明色彩的影响,使画面呈现出一种飘逸与灵动感,那种透明、纯净及高雅的格调,与宋瓷的审美品格,有着内在的联系,在不经意间透露出真诚质朴的美感。
江南本无语,只是每一个年代的人们将它装点,然后再斑驳脱落。历史的余温已不再烫手,江南的夜晚是水乡的梦,被无数只笔填过,满得连写意的空间都不再有。
对于《水乡》,已无法赞美,只有感受还能印证生命的真实。感受早晨微雨中的心情,在窗前喝一壶茶,享受青山绵延、碧水荡漾的美,最好连眼睛也睁不开,让这水乡的温存时时刻刻收藏在心里。不知不觉就织起了盛梦的袋子,将这一刹那的瞬间装裱进永恒的画框。
林风眠《水乡》
《水乡》比《江南》略早,作于上世纪50年代,画面以深墨、淡墨为主,颇具水彩意味,弱化了中国画的笔墨性能,其特点是墨中加色,形成独特的色墨,使墨色与物象色彩和谐为一。可以看出,此幅《水乡》是根据画面需求和光色的冷暖远近关系,在墨中调入蓝、绿、赭石等颜色去完成,原理多出自西画,但视觉效果上都是民族传统的,使画面出现了西方绘画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又洋溢着中国绘画的宁静文化气质。
《江南》、《水乡》都是以平远式构图展开,显示了林风眠一贯的风格,为作品笼罩一层孤独忧郁的薄雾,平静的秋水映着远山的倒影,孤零零的渔舟泊于岸边,烟霞弥漫,使人顿生荒寒凄凉之感,久久挥之不去。作品多是把主要景物置于画面的前景或中景,远处则层层平远,用以产生沉静、深远、平和的情绪与境界。林风眠在处理这类作品时,非常注意用平远中的直线、斜线、弧线,以及动势和色彩变化,给平静、恬淡的情调以活力。譬如《水乡》,以平远的青山和错落的民居,空阔的河面和点点的乌篷船渲染了水乡的气氛,以平行的墨色挥染,画面平和恬淡;水天静止,行船疾飞,对比的两种力量使画面获得活跃的结构,静中有动,平添了境界和意味。平远的构图法突出了整体的平衡、安定,平远中的斜线穿插、醒目的黑白关系和力的方向变化,给平和安静带来对抗和适度倾斜,使画面陡增了生命的颤动和心灵的吟咏感。水墨浓淡变化营造出淡泊、寂寞、空寒,近景江面孤零零的船舶,面向远处的几抹烟岚,这是一种孤独与荒寒的象征,包含着复杂而又丰富的人生意绪。这是林风眠极为喜欢的画题,他曾不厌其烦地反复表现这一题材,以浇胸中块垒。
拥着杏花烟雨的江南水乡,那深深庭院可以收藏月亮,能闻到过往流香,心比落花更轻。《江南》、《水乡》都是林风眠彩墨画的风景题材代表作,在灵动飘逸之中归于沉静和清寂。这里的忧郁与孤独是画家生命体验与坎坷身世的自然流露,它不同于空虚,它是画家以自我心灵独自观世界的自足式的孤独与忧郁,因此,在这些作品的画面中始终洋溢着超然的诗意与空灵美感。当杨柳婆娑的枝条懒懒地垂向水面,林风眠老人撩拨得江南水乡一串涟漪。
作者简介:
宋行标,字修水,号长石,1957年7月出生,浙江绍兴人,现为浙江省文化产业学会副会长。先后出版著作共计70余万字,获优秀著作出版奖;同时发表理论文章50余万字,分获省级社会科学优秀论文一等奖及哲学课题奖。
主要著作:
·《中国绍兴水文化》 中华书局2001年3月
·《长石论集》 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8月
·《画坛拾微》 西泠印社出版社2006年3月
·《近现代中国绘画名家名作赏析》 西泠印社出版社2007年1月
·《情系江南——艺术家笔下的江南水乡》 西泠印社出版社2009年3月
主编书目:
·《商学之祖范蠡与当代绍兴商人》(主编:吴慧、副主编:宋行标)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8年4月
·《水墨江南》 西泠印社出版社2004年4月
·《文化江南——陈逸飞、潘鸿海、梁平波绘展作品集》西泠印社出版社2004年3月
·《潘鸿海油画作品选集》 西泠印社出版社2007年10月
·《王羲之书法全集》(1—10卷)(主编:江吟、宋行标)西泠印社出版社2008年6月
·《陆俨少绘画作品典藏》 (编著:陆亨、宋行标)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13年5月
·《林风眠绘画作品典藏》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13年6月
·《长石斋珍藏集》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13年6月
·《国风——中国近现代艺术珍选集(全二册)》 西泠印社出版社2018年5月
来源:环球商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