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意渐浓,汉江却不见往日的宁静。中秋国庆期间,受上游泄洪和持续降雨影响,汉江水位连日攀升,钟祥段防汛工作进入关键阶段。面对严峻秋汛考验,钟祥分局上下厉兵秣马,严阵以待,分局副局长、围堤防汛技术负责人段伟,更是日夜奔忙——他的作息比江水涨落更紧迫,他的脚步比时钟刻度更急促。这位驻扎在大柴湖围堤防汛一线的干部,正以无声的行动,在这场秋汛考验中书写着责任与坚守。
巡堤查险,步履不停
清晨6时,汉江洪水不断逼近堤身,薄雾氤氲中,段伟的身影已经出现在了围堤上。他的巡查从不兴师动众,常只带着一两名技术人员,直奔历史出险段。
这座自1968年建成、历经1983年洪水考验、曾出现30多处险情的围堤,如一位饱经风霜的老兵,始终屹立于汉江之畔,也因此成为每年防汛期间各级防汛指挥部关注的焦点。巡堤时,段伟褪去平日开会时的严肃,更像一位细心的读者,耐心解读堤防这本“无字天书”。他步履缓慢,目光如梳,一遍遍梳理堤坡的肌理、护岸的棱角、林间的树木。时而手持铁锹沿堤脚探摸,时而俯身细察草皮湿润程度。“防汛之功,重在预防,要在细节。”这是他常挂嘴边的话。在他眼中,这些巍然屹立的水利工程,如同需要时时关照的老友,它们的“健康状况”,就藏在每一道水痕、每一片草叶、每一处石缝的细微变化里。
“段局常说,防汛要‘眼见为实’。”随行的年轻技术员小阮翻开笔记本,里面密密麻麻标注着不同时段的巡查重点:清晨6时30分到狮子口,8时到分洪口,9时到倒口闸,10时到白土地庙,11时到金刚口闸……这份被同事称为“防汛时钟”的行程表,精确到每个小时的任务分配,也映照出他日复一日的坚守。
精心准备,夯实基础
9月的几个傍晚,段伟办公室的灯总在夜色中准时亮起。他伏在略显陈旧的办公桌上,专注地编撰着《防汛抢险基础知识》。
参加工作多年的他,早已将防汛抢险工作要点烂熟于心,却更愿将这份经验传递下去——新来的年轻人、其他单位的防汛人员以及驻堤的村民,都是防汛的中坚力量。他们多掌握一分,堤防就多一分安稳。于是,他敲出的文字没有艰涩术语,唯有通俗语句、实用指引。“再坚固的工程也需要人来守护,这靠的不是一两个人,而是成百上千人的同心协力,一线人员的防汛意识和技能,才是真正牢不可破的防线。”手册中,水位分类、巡堤查险、报险规定等被一一罗列,“五时”“五到”“三清”“三快”等防汛要点也用浅显易懂的语句解释清楚,他将自己工作以来积累的实践经验,凝练成一条条可随手查阅的操作指南。键盘声声,在静夜里格外清晰,如心跳般稳健。
秋汛来临前,他组织管理段开展了巡堤查险技能培训,同时参训的还有钟祥市市直单位的驻堤工作人员和沿堤村民,其中不乏来自从事金融、建筑、保险等行业的人员。有人笑言:“我们不仅从钟祥分局学‘硬知识’,还从村民那里学到不少‘土法子’,也算是成功‘跨界’,成为半个防汛专家啦!”
夜话职工,凝聚人心
当夜幕深沉,段伟的身影依然活跃在各个管理段。他总能在紧张的防汛间隙,找到最合适的时机与干部职工们坐下来聊一聊。
“王段长,您前两年刚做过手术,看着消瘦了不少,最近身体好些了吗?”“老陈,面瘫好些了吧,家里人没少操心吧?”这些家常问候,恰恰是他独特的工作方式。他细心捕捉着每位职工的情绪波动,在促膝谈心中了解大家的家庭状况、身体情况,倾听他们连续作战的疲惫与牵挂。“咱们防汛就像跑一场马拉松。”他曾对几位面露倦容的职工说,“不能全程都绷得太紧,要学会在奔跑中调整呼吸。家里有事千万别硬扛,分局就是大家最坚实的后盾。”“寒露节气昼夜温差大,风也硬,大家值班或者巡堤的时候把口罩、救生衣穿戴规范,保暖衣物和应急手电提前备好,保护好自己才能守好堤。”这些朴实无华的话语,像春风般舒缓着大家的情绪。有时,他还会分享自己防汛闹过的笑话,引得大家大笑不已,沉闷的气氛顿时活跃起来。
这种润物无声的关怀,成了防汛工作最好的“黏合剂”。正是在这一次次的谈心中,团队的凝聚力悄然增强,责任感薪火相传。段伟用最柔软的方式,筑起了“人心齐、泰山移”的精神堤防。
从晨光熹微到夜深人静,段伟的一天就像上紧了发条,周而复始,不知疲倦。同事们看在眼里,心疼地劝他注意休息,他却总是摆摆手,露出那标志性的温和笑容:“防汛责任大于天,我们接过前辈手里的接力棒,成为了新一代堤防人,如今江水不退,心里那根弦就不能松。”
江水悠悠,岁月静好。在这场防汛战役中,段伟用日复一日的坚守,在汉江之畔刻下了属于水利人的永恒刻度。那些被晨光拉长的身影,被暮色浸透的稿纸,被中秋明月照亮的堤段,共同诉说着一个关于责任与担当的平凡故事。这位汉江秋汛中的急行者,用行动诠释着“守护”二字的千钧之重,在他的身后,是汉江的安澜,是万家灯火的安宁,更是防汛人那份“居安思危,有备无患”的永恒信条。
通讯员:雷莲君
来源:钟祥分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