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高气爽,记者踏访周矶管理区凡生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生姜种植基地,只见一片片翠绿的姜苗在微风中轻轻摇曳,散发着生机勃勃的气息,工人们在田间忙碌,精心呵护着这些“宝贝”。而公司董事长孙涛,正弯着腰,仔细查看生姜的生长情况。
“那是在山东的一次学习考察,我发现好多村子都在种生姜,产量高得很,一亩地就可以挣好几万元,经济效益比一般蔬菜强太多啦。”说起种生姜的缘由,孙涛打开了话匣子。
“一方面,生姜是每家每户做饭少不了的,需求大;另一方面,那里生姜面临重茬难题,得换地种,这不正是咱的机遇嘛!”于是,2021年,孙涛在渔洋老家流转了2亩地,满怀信心地开启了他的生姜种植之旅。
可这开头啊,并不顺利。“哎,刚开始那阵子,真是难哟!”孙涛回忆起往事,不禁皱起了眉头。“那年梅雨季节,雨下个不停,姜田排水不行,第一批姜苗就只有一成发了芽。”当时的孙涛,蹲在姜田边,望着那稀稀拉拉的姜苗,心里别提多着急了。
不过,孙涛可不是轻易认输的人。他认真琢磨,找原因想办法。“姜这东西,喜欢阳光又怕晒,喜欢水又怕淹,把光照和土壤水分控制好了,就成功了一半。”说干就干,他开挖排水沟、搭遮阳篷、铺水滴管,能想到的招都用上了。这第二次尝试,还真就有了效果。
“每亩产量大概能有4000公斤,卖了近10万元!”这一结果给了孙涛非常大的信心。今年,孙涛把目光投向了周矶管理区,一口气流转了30亩地,做起了标准化种植试验。
在基地里,孙涛划分了生姜品种试验区、玉米间套作试验区和露天大棚试验区等。“咱就是要靠科技的力量,把生姜的品质和产量都提上去。”他信心满满地说。
为了种好姜,孙涛积极向外面“取经”。“长江大学园林园艺学院的刘奕清教授,那可是给了我们太多专业指导和技术支持,让我们少走了不少弯路。”孙涛感激地说道。
受虾稻共作模式的启发,孙涛和教授们反复讨论,琢磨出了“水旱轮作”的新法子。“第一年种姜,第二年种水稻,这么轮着来,既能解决虫害,又能保住土壤的养分,防止重茬问题。”
如今,这个基地还成了省、市的科技小院,“院士专家行”活动也没落下。“这些活动可太好了,能让我们接触到行业最前沿的东西,给公司发展加足了马力!”孙涛兴奋地说。
“再等几个月,这些生姜就要上市啦。”谈到未来,孙涛眼中放光:“种好了只是开头,后面还要做初加工、深加工,开发红糖姜茶、姜花茶等产品。通过三产融合,打造一个从种植到加工、科研再到销售的全链条现代化生姜产业园区。”
孙涛还盘算着,今年11月把种植面积扩大到120亩,明年再达到200亩。“我就信一句话,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有科技帮忙,咱这生姜产业肯定能红火起来,成为让乡亲们都富起来的好产业!”(潜江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罗珊珊 通讯员 朱 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