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小区现在的绿植比之前多了,环境卫生也改善了很多,住在这里越来越舒心了。”谈起生活环境的变化,周矶街道机械社区居民有说不完的话。
今年以来,周矶街道坚持党建引领共同缔造,群众从社会治理“旁观者”变为“参与者”,从“要我做”变为“我要做”,让基层治理更贴民心、更顺民意、更有温度,开创了基层治理新局面。
夯实“红色堡垒”,织密党群服务“一张网”
“以前没有合适的场地,现在社区正在建设‘文艺大舞台’,以后居民在家门口就能开展各类文艺演出活动了。”机械社区党总支书记程诗军说,“文艺大舞台”项目预计8月份完工。
机械社区60周岁以上居民有2452人,占常住人口的51%以上,是典型的老龄化社区。去年,周矶街道在机械社区开办老年学校以来,老年群体文化娱乐需求日益旺盛,老人们希望在社区修建一个文艺舞台。但由于资金缺乏和个别居民反对,“文艺大舞台”建设阻力重重。
4月初,机械社区以共同缔造试点扩面工作为契机,联合小区党支部、业委会、物业公司、居民代表共同商议解决该问题。社区制定调查问卷,挨家挨户进行走访,征求居民意见。经过多方联合推动,“文艺大舞台”项目顺利开工。该舞台占地200余平方米,可容纳300余人现场观看。
为打通基层治理末梢,机械社区坚持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以满足群众需求为出发点,整合党员干部资源,凝聚党群共识,做强队伍建设,夯实“红色阵地”基石,把服务送到群众“心中”。
该社区整合红色资源,织就党群组织服务网,组建19支红色队伍,76名下沉党员干部就近“安家”,就近服务群众。社区内各小区积极搭建“党建+邻里中心”基层组织“前沿阵地”,构建“党支部+党小组+党员”组织架构,设置功能型、区域型特色党小组。在党建引领和各方力量共评共建共管共治下,兴隆河道环境整治、江钻厂区大门北面道路硬化、未就业帮扶人员技能培训等群众呼声高的问题得到解决,居民认同感和归属感不断提升。
建强“红色机制”,激活基层共治“红色引擎”
“路两边的房屋大棚搭建了多年,处在爱民路进出口拐弯处,今天一拆除,路面变宽了,我们进出更方便了,改造得好啊!”近日,家住爱民路附近的居民吴奶奶高兴地说。
共同缔造试点扩面工作开展以来,爱民社区秉承“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的“五共”理念,有序推进爱民路违建拆除工作。社区工作人员通过入户走访,向居民宣传私搭乱建的危害性和改造后的好处,争取居民对拆除工作的支持和理解。随后,居民主动让工让利,积极配合,主动清理自家的私人物品,最终开辟出一条让人眼前一亮的新道路。居民郑爹爹乐呵呵地说:“现在的政策真好,道路改造,社区领导还亲自来为我们答疑解惑,征求我们的意见,让我们感觉很欣慰。”
爱民社区结合实际,以建设治理体系、组织动员体系、激励制度体系等3个层面为方向,畅通干群沟通渠道,将居民骨干汇聚起来,转化为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持续提升社区基层治理水平。同时,该社区因地制宜,创新小区议事会牵头负责小区议事协商、业委会负责依法履职的治理模式,变“单打独斗”为“多元参与”,筑牢基层治理“防线”,并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建立健全激励表扬机制,充分带动党员、居民骨干等发挥其在社会治理中的主体作用,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和自我提升。
坚持“红色引领”,延伸为民服务“神经末梢”
“房前屋后要打扫干净、室外室内物品要摆放得整齐有序,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对我们的身体健康非常重要,村里环境的提升也需要大家搭把手。”在雷潭村人居环境整治现场,村组干部上门入户劝说村民对自家房前屋后垃圾杂物进行处理,对没有自行清理或杂物长时间无人认领的,组织人员统一进行清理,村组干部更是以身作则,手持工具,清除沟渠两旁杂草灌木、打捞杂物。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道路两旁的垃圾被清理得干干净净。
该村采取“党支部+党小组+党员中心户”的管理方式,以解决村民需求为出发点,凝聚群众共识,延伸服务末梢,切实为群众办实事。4、5月期间,该村发动群众清理房前屋后乱堆乱放、废弃物品、生产秸秆等卫生死角8处,众筹组织专业人员修剪一组活动广场周边杂树、花树,让村庄环境更加整洁,干群关系也更近了。
如今的周矶街道,群众生活幸福和谐、发展势头蒸蒸日上。该街道负责人表示,将继续坚持党建引领,认真贯彻“五共”理念,把党建“触角”延伸到基层最末梢,与群众共同催开一朵朵“幸福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