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以来,掇刀区先后实施了7个老旧片区改造项目,涉及房屋486栋,惠及22109户居民。
从“忧居”到“优居”,“老居民”乐享“新生活”
“小区的路面进行了刷黑、划了停车位,还装上了停车棚。上午买菜回来,就和姐妹们一起在院子里健身、聊天,大伙心里都挺舒畅!”秋冬季节,白庙街道东站社区和谐小区居民杨玉香和邻居们坐在院子里聊天、晒太阳,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今年3月,白庙B 区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启动建设,改造范围包括蔡湾社区、官堰社区、牌坊社区、七一桥社区、东站社区、杨湾路社区等多个社区,共涉及建筑47栋,惠及1150户。
据掇刀区住建局建管中心总工程师杨雄介绍,该区老旧小区改造以“功能完善、环境提升、便民利民”为目标,主要改造内容为外墙粉刷、楼梯间内墙粉刷、雨污管道改造、室外消防设施改造、照明设施改造、道路修复及刷黑、便民设施改造等。
掇刀石A片区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已全面完工,惠及居民508户。曾经斑驳的楼体外墙粉刷一新,平整的黑色沥青路面取代了坑洼路面,新划的停车位整齐分布,三三两两的居民正在新安装的健身器材旁或健身或闲话家常。如今,漫步在改造后的小区内,随处可见新栽种的绿植、统一规划的停车位、粉刷一新的楼道墙面。特别是实现了雨污分流后,以往雨季积水的问题得到彻底解决。夜幕降临时,新安装的路灯准时亮起,照亮居民回家的路。
这项惠民工程赢得居民点赞。“改造后小区功能完善了,环境整洁了,现在每天下楼散步都成了一种享受。”居民李女士高兴地说。
听民意、保质量,解决改造难题
老旧小区改造一头连着民生福祉,一头连着城市发展,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作为重点民生工程,为确保工程质量安全,区住建局精细化开展前期调研与方案设计,改造前认真调研,摸清建筑结构等状况,同时让居民从设计阶段就参与进来,确保方案“接地气”。项目施工期间,按照“先地下、后地上”的原则,分段分片、滚动施工,强化现场监管,建立了社区、物业、居民代表三方协调机制,根据居民建议优化施工方案。
“每一个小区改造前我们都广泛征集了居民意见,针对大家反映最强烈的排水不畅、道路破损、照明不足等问题进行了重点攻关。”杨雄介绍。
施工现场还设置规范的围挡、警示标志等,工人及时清运建筑垃圾,做好防尘降噪措施,保障消防通道畅通。“我们采用分段施工、错峰作业的方式,最大限度减少对居民生活的影响。”项目负责人介绍,严控工期、优化流程,确保在规定的时间内高标准完成改造任务。
创新治理机制,实现长效惠民
旧房子改得好,还得管得好。
为避免“前改后乱”现象,区住建局积极探索建立长效管理机制,由物业主管部门牵头、属地社区配合对改造后的老旧小区由“无人管”向“共治理”转变。
“现在小区环境越来越好,居民都是自觉维持。”掇刀石街道望兵石社区南苑小区的居民说。
据了解, 南苑小区积极探索居民自治新路径,成立自管委员会,参与小区日常管理,定期开展环境卫生整治、设施设备维护、邻里纠纷调解等工作。望兵石社区还在小区推行环境卫生红蓝榜和楼栋积分擂台榜。通过社区微信公众号平台,榜单公开展示,干净整洁的小院被表扬,而需要改进的楼栋则得到了温馨提醒,激发居民们的环保意识。楼栋积分擂台榜则通过积分竞赛的方式,鼓励各楼栋之间互学互鉴、共同进步,共同提升社区的整体环境。此外,社区还实行季度“流动红旗楼栋评比制”,激发居民的集体荣誉感,促进了各楼栋间的良性互动。居民们纷纷表示:“现在大家都争着当最美楼栋呢,社区环境也越来越好了!”
据区住建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该局还将继续开展摸底调查,科学编制老旧小区改造规划和年度改造计划,生成改造项目储备库,并对有条件的老旧小区进行提升类改造,推动城市面貌焕新升级,助力打造宜居宜业新家园,切实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记者 周芳 张晨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