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8日,完成全方位升级改造的“华中第一锅”——掇刀“天元鼎”迎八方来客,直径50米的巨“锅”在荆楚大地再次沸腾。5月1日,“五一”越野盛典暨颁奖仪式上,蓝天应急救援中心郑家兵救援小组获 “幕后英雄奖”。这场现象级文旅爆红的背后,站着一位皮肤被晒成古铜色的守护者——郑家兵。他手中的救援绳、对讲机、擦汗巾,托起过车手的安危,也丈量着城市品牌温度。
“‘锅’的直径由原来的38米改造成50米,深度从5米增到8米,坡度从18度增到25度……”4月27日下午,位于长城汽车荆门分公司对面的越野基地,挖机穿梭,工人们有的忙着搭遮阳棚,有的忙着喷漆,有的在“锅底”测试。郑家兵一边指挥着施工,一边向记者介绍已经完成改造升级的“锅”及周边新建设施情况。

今年50岁的郑家兵是荆门蓝天应急救援中心机动队队长、越野小分队队长,他经常在外参与现场救援和各种越野比赛。
因为热爱越野,郑家兵对各种越野赛道了如指掌。掇刀“天元鼎”改造中饱含着他和队友的智慧与汗水。一次,在改造越野赛道时,他们的目光钉在了赛道旁的一处闲置场地,越野人刻在骨子里的地形直觉瞬间苏醒:“这里能改造一个越野坡。”经过反复研究,设想由“坡”变成“锅”。说干就干,凭着丰富的越野经验,郑家兵和队友们迅速指导施工队完成了场地改造,荆楚大地从此有了“华中第一锅”——掇刀“天元鼎”。
爆红来得比预期更猛烈。开“锅”后,上百台越野车在锅底扬起尘暴,直播镜头里,一辆辆车沿着陡壁螺旋俯冲,轮胎的摩擦声像战鼓擂响云端。抖音热搜榜上,“华中第一锅——掇刀天元鼎”以亿级流量炙烤屏幕,10多万人涌入掇刀沉浸式打卡。特别是五一当天,一口大锅,一个下午,就有超过一千万人次参与。清明和五一两次假期,活动线上直播浏览量突破2.5亿人次。
盛景背后蛰伏着压力。“天元鼎”破圈出道的同时,考验着守护者的智慧。

“从3月底到现在,我和队友们一直泡在这里。我们要维持秩序,安排洒水,随时观察场内情况,防范安全问题,实时对‘锅’进行维护,还要实施救援,不能有一丝懈怠。看到人气这么旺,我们每个人都很有成就感,有干劲。”郑家兵的脸被日头晒得黝黑,却透着自豪的笑容。
越野小分队最开始参与“涮锅”现场服务的有12人,后来更多车友加入,人手最多时有20人。00后小队员马玙璠自发挑起了“涮锅”解说大梁,连续多天,她的声音穿透赛场,激情不减。“平时我们经常跟着队长一起参加越野活动,这次跟队长在‘锅’边守这么久,大家一直非常团结,我们有主心骨!”马玙璠笑着说。
白天在现场指挥“涮锅”事宜或进行安全测试、排查风险点,晚上则根据情况进行改进,小分队分工明确,每天忙到很晚才离场。“上午补‘锅’,下午开‘锅’,晚上再补‘锅’。”郑家兵幽默地谈起和队友这一个多月的生活。
“直播前夜的暴雨把看台泡成了泥塘。”提起4月12日那场战役,郑家兵仍心有余悸。湖北日报联合掇刀融媒的联县直播原计划定于4月12日进行,因前一天一场大雨,看台变得泥泞不堪。郑家兵只好请来挖机将泥土挖走,再铺上碎石。没想到4月12日当天,显示屏因大风无法安装,“锅”底积水深达2米,直播只得往后推迟一天。直播镜头即将架起,郑家兵带着队员连夜作战,抽水机轰鸣至凌晨四点。干完这一切,这个50岁汉子瘫坐在泥地里。

“这些天最担心的莫过于现场救援。”郑家兵说,由于参与“涮锅”的车手驾驶水平和车辆车况不同,导致“涮锅”的车有时上不来。“每天要下去救援3至4次。”从“锅”底到岸边接近60米的距离,刚开始,郑家兵和队友的救援绳每根长度只有10米。救援时,多根救援绳连接在一起,再加上揽旗的重量,救援难度太大。为保证救援质量和时间,他们买回长绳才解决问题。
“做任何事都会遇到困难。从开始建赛道到后期举办活动,要克服的困难很多,但我相信,热爱就能排除一切障碍,坚持去做就能成。比如通信保障、公厕到场、流动摊位设置等,领导第一时间调度,市区相关部门和民间组织密切配合,很快就解决了。”郑家兵说。
在郑家兵看来,参与这场活动最大的收获莫过于为推介厚道荆门贡献了一份自己的力量。“很多外地的客人说我们这里比‘锅’更烫的是人心,这让我觉得非常值得。我热爱越野,热爱荆门。我们的免费服务增亮了厚道荆门底色,我觉得我们的坚守非常值得!”郑家兵高兴地说。
直到五一“开锅”前的验收夜,郑家兵还在一遍一遍地察看着。“我们准备好了!我们会坚守下去!”这个“铁汉”掷地有声。(记者 周桂 周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