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长河奔涌,始于拓荒者的肩头;甘泉长流,成于创新者的指尖。历代水务人以掌纹为笔、以岁月为墨,在用户心间书写:初心如泉,使命成河。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掠过荆城东山宝塔,90后巡查员贺玉已揣着智能巡检终端穿梭在大街小巷,GIS系统见证了他用脚步丈量城市的路径;二十公里外的漳河二水厂泵房内,70后维修班长贾小兵正凝神“问诊”离心泵轴承,分辨振动频率的波动;老城区的居民楼里,50后的退休工人孔令华还会时常望着墙上挂的手绘城区管网图,回忆着与同事们并肩“战斗”的青春岁月。他们三位年代不同,岗位不一,但有一个共同的名字--荆门水务人。跨越半个世纪的传承,一代代水务人见证并参与了城市的发展,秉持着“团结 奉献 廉洁 高效”的企业精神,书写了各自岗位上的实干篇章。
“少年”阶段:肩扛手抬的管网记忆(1969—1999年)图为荆门市城市水务集团退休职工孔令华
上世纪 70 年代初,荆门水务事业刚刚起步,一群怀揣 “让百姓有水喝”信念的拓荒者,用双肩扛起了城市供水的第一根管道。1971 年,18岁的孔令华攥着磨破的帆布包,从拖拉机手转岗成为管道维修工。那时的荆门城区还没有像样的测绘图纸,他和同事们穿着解放鞋用卷尺“丈量”城市,裤脚永远沾着黄土,手掌磨出的老茧能刮下铁锈。“北门路第三棵梧桐树下有个DN100的弯头,商业大厦后巷的阀门井藏在消防栓斜后方,往左偏半块砖的青石板底下。”老孔对城区管网路线烂熟于心,同事们笑称他是“活地图”。
1998年7月的一个暴雨夜,孔令华发着39度的高烧,正在家里喝中药。公司调度室打来电话,告知他城区主管道爆裂的水流已冲毁路基。他扯下毛巾往脖子上一挂,抓起手电筒就往外冲。泥泞的抢修现场,雨水混着泥浆没过膝盖,他跪在坑里用扳手拧紧最后一道法兰,突然一阵眩晕栽进泥水里。“老孔,你歇会儿!”徒弟想扶他,他却摆摆手:“百姓等着水做饭呢,当年咱师傅带我们修第一条管道时,三天三夜没合眼。”凌晨 4 点恢复供水时,他的工装能拧出半盆水,指甲缝里全是泥。1999 年,孔令华获评全国建设系统劳模,他说“这个奖章属于所有把青春焊在管道上的兄弟们。”从业30余年,磨破了27双解放鞋,他是老一辈实干者的“代言人”。
“青年”阶段:万用表与检修手册的传承(2000—2020年)
图右为荆门市第二水厂维修班长贾小兵
2000 年后,荆门中心城区人口激增,用户需求从“有水喝”提升到“喝好水”,供水设备稳定运行成了厂站工作的重点。1990 年入职的贾小兵,彼时已是二水厂维修班长。他总揣着一本磨破边的检修手册,封面上“胆大心细,做了再说”八个字是他的座右铭。他的万用表表尖永远闪着金属光泽,他告诉徒弟“设备就像老伙计,你对它用心,它就不跟你闹脾气。”2008年雪灾的一晚,零下5摄氏度的低温压断了二水厂的高压线,半个城区陷入停水。在家轮休的贾小兵得知情况后,立即把刚夹起的一筷热乎饺子往瓷盘里一搁,应急灯往棉袄里一揣就奔了出去。积雪没过膝盖,胶鞋底早被碎冰划穿,脚趾冻得没了知觉,他却顾不上,心里只想着“大过年的,全城人都在等着我们呢!”徒步三个小时找到故障点时,他的棉裤已冻成硬壳,双手攥着扳手直打颤。抢修完回到家,已是凌晨5点,桌上还放着女儿特意为他留的饺子。
他每天都会穿梭在水厂的各个车间,仔细检查每台设备、每个部件,确保生产安全。即便是过了知命之年,他仍然保持高度的责任心和严格的工作作风,坚持参与厂内设备巡检和维修保养,不打一丝折扣,不掉一次链子。他指着厂里一棵老樟树说:“我来厂里时,它还是棵小树苗,现在已经长成参天大树了。”从业33年,他为集团培养出15名专业技术骨干,其中5人跻身中层岗位,他是“中生代”的实干表率。
“壮年”阶段:APP 里的城市脉搏(2021 年至今)图为维修公司供水设施巡查员贺玉
2016年,时年23岁的贺玉加入水务集团,成为一名基层供水设施巡查员。十年光阴流转,他亲历了管网巡查从"人工记忆"蜕变为"数字导航"。指尖轻点屏幕记录管道渗漏、阀门螺栓松动、井盖偏移等问题,累计处理超两万起巡查维护事件。从现场标记、系统报修到隐患排查、数据录入,他始终严谨细致。“这就是我的作战地图,藏着整座城市供水系统的数字密码。”贺玉自豪的说。
2023年初春午夜,调度指挥中心发现迎春大道DN600主干管道压力陡降。贺玉接到警情后,凭借对 “作战地图” 的熟悉,第一个抵达现场。路灯下,喷涌的水柱如银龙狂舞,积水迅速漫过他的脚踝,但他没有丝毫慌乱。他结合管网压力数据、地理坐标与历史记录,在APP上精准定位问题症结所在,向上报告“关闭弓背小桥的腰断阀”。然而,当他们赶到阀门井旁,眼前的景象让人心头一紧,井内积水几乎将阀门完全淹没,井口操作根本无济于事。新入职的同事攥着扳手手足无措,情况紧急,贺玉没有丝毫犹豫,迅速脱下衣裤,深吸一口气,纵身跳进冰冷刺骨的阀门井中。井内的水裹挟着泥沙,寒意瞬间蔓延全身,但他顾不上这些,双手紧紧握住阀门把手,咬紧牙关,用尽全身力气转动阀门。浑浊的水花不断溅入他的口鼻,呛得他一阵咳嗽,可他的双手始终没有松开,随着阀门缓缓转动,随着 "咔嗒" 一声脆响,水流渐渐平息,管网压力曲线趋于平稳。当他从井中爬出来时,嘴唇早已冻得发紫,浑身沾满了泥水,可脸上却露出了如释重负的笑容。
贺玉经历的“特殊作业”还有很多--酷暑的夏日后背的盐霜凝成地图、暴雨夜蹚过齐腰深的积水关阀、寒冬凌晨趴在结冰的井盖上定位坐标。这些重叠的记忆碎片无不诠释着青年水务人的责任与担当,他是新生代的实干先锋。
从 1969 年肩扛“第一根管道”起步,到 2025年构建 “五大业务板块”格局,在不同历史时期,一代代水务人肩负使命,于时代浪潮中以汗水与热血稳步前行。站在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的关键节点回望,这些在时光淬炼中积淀的精神富矿早已融入企业血脉,成为迈向“综合水务运营服务商” 征途上的精神底气。建司56年来,变的是服务领域的纵向延伸、技术赋能的迭代升级;不变的是根植于心的服务理念(用户至上、社会满意);是厂站维修工掌心的老茧与指挥中心屏幕反光的交相辉映,是抢修现场深夜灯火与水质实验室晨曦微光的彼此映照。当清澈甘泉在城市管网中昼夜流淌,一代代水务人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襟埋下发展伏笔,更以“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书写时代答卷。(通讯员:万长城 郭旭)
历史深处,初心活水奔涌润泽荆城沃土;
改革潮头,水务铁军奋进续写水润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