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阴晴里,山花渐落稀,处在落英与青翠交替的春日,站在河垱村庙岭岗养殖基地北望,是连片的墨绿,是麦壮牛肥的未来欣喜。坐落于石桥驿镇盐池街北的河垱村,近年来,深入学习“千万工程”经验,以“发展创新、民风焕新、乡村强心”为笔,擘画一幅乡村振兴美丽画卷。

以“绣花功夫”绣出乡风文明
“刷墙建小广场我们当然愿意搞,可咱们这都老胳膊老腿可帮不上忙。”村里第6场塆组会上,肖正福老人的发言让会场陷入沉寂,农村空心化的实际情况让村“两委”踌躇不前,如何发动老龄群体成为乡风文明的主角?河垱村用三会两队给出了回答。召集有组织能力的退休老干部、老党员、老教师的新乡贤群体,成为红白理事会、环境理事会、产业协会、红色哨卡服务队、文体娱乐队的“主心骨”,吸引全村常住人口324人自愿参与村级治理建设,召开各类湾组议事会不下于20场、“四美评议”活动6场,选出“最美湾组、最美庭院、最美家庭、最美党员”24组,收集民生提升、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建议并纳入实施计划的达28项之多。

截至目前,全村80%农户的房前屋后环境已完成整治亮化,新建有2处小广场供村民开展各类娱乐活动、沿线安装路灯60多盏。“三会”善治理,“两队”育文明,一场文明新风正在河垱村悄然而起。
用“循环经济”转动产业升级
庙岭岗的蜕变始于一场“荒坡新生”。2022年前,位于河垱村一组的庙岭岗,杂草丛生。为盘活土地,2022年,村里成功招商引资进荆门市万腾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村集体创新将“泥土”变“股金”,与该公司合资建立养殖基地,现阶段存栏肉牛约200头,预计年底出栏可为村集体带来约5万元收益,带动村民通过基地务工、青贮饲料种植、牛犊代养等伴生产业发展户均增收5%。

为实现自给自足,基地积极探索“畜-肥-田”循环模式,实现有机肥反哺生态农场,让基地产值提升20%。与此同时,村集体鼓励村民成立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产业主体,大力发展百部根等中药材种植,探索“林下经济”--风景树套种百部根,让土地最大程度发挥经济价值。目前,中药材种植基地已带动50余户村民种植百部,林下套种面积300余亩,亩产量达7000斤。
让“文化种子”萌发治理新芽
“我们本来就近,以前我们也帮忙,就是找不到理由,这不,现在我来一次能得6分呢,以后啊我会更常来。”王大妈笑呵呵地说道。自河垱村开展积分制以来,患有小儿麻痹后遗症的洪师傅家里涌入了不少“志愿者”,隔壁的王大妈、村口的刘大叔纷纷当起了“护花使者”,家里的卫生、房前的柴垛一下子亮敞了起来,在积分细则上,主动帮助他人的每人奖6分,年底额外奖励20分,房前屋后环境整洁的由村民互选,前10户的还能参加年底的“文明户”角逐呢。
“主动参与义务巡逻的奖4分、主动帮忙调解矛盾纠纷的奖6分、发现安全隐患,能及时上报的奖4分啊!”这是五老理事会会长李士金在宣传新的积分机制。
走进河垱村积分超市,最低从40分兑换一卷卫生纸到最高1500分的品牌电饭煲,商品琳琅满目,品种不一。“倒不是家里买不起这些,只是兑换来的更有意义些。”家住河垱村一组的钟伯伯手里拿着从积分超市兑换的铲子眉飞色舞地谈着。自社会治理积分项出台以来,村里的“和事佬”们渐渐多了起来,与之而来的是邻里矛盾、田界纠纷、婆媳矛盾等问题越发稀少。
暮春时节的河垱村,落英与青翠同挂枝头,村委大院的公开栏上更新着村集体202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10万元,状态栏里书写着“红色湾组”建成体系,农家书屋透出阵阵书香,这些画面恰似春日的柳枝,散发着勃勃生机。河垱村以乡风文明为支点,借力“三会两队”治理创新与积分激励,撬动生态产业勃发、文明新风浸润,擘画“景美人和业兴”的振兴图景。(通讯员 罗双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