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国家高级卒中中心
荆门市中心医院充分发挥专业领先优势
不断探索创新
为无数卒中患者送上生的希望
守护了万家灯火
脑卒中,俗称“脑中风”,分出血性中风(脑溢血)和缺血性中风(脑梗死),以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及沉重的经济负担,成为威胁公众健康的严峻挑战,是不容忽视的社会公共卫生问题。


荆门市中心医院的国家高级脑卒中绿色通道,凭借高效救治体系与创新技术手段,成为守护市民生命健康的坚固堡垒,在卒中救治领域占据领先地位。
15分钟生死营救,创造生命奇迹
一个冬日的清晨,家住东宝区白云大道的李爷爷准备出门晨练时,突然瘫倒在地,嘴角歪斜,右侧肢体失去控制。女儿发现后,立即拨打了120。
接到电话后,荆门市中心医院卒中中心迅速响应,国家级脑卒中绿色通道瞬间开启。由院前急救、急诊医学科、影像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检验科等科室组成的“救脑战队”,争分夺秒投入战斗。
救护车向医院飞驰,随车医护人员已启动“移动卒中救治程序”。5G智能终端发挥关键作用,患者的身份证一刷系统自动完成电子住院登记,家属同步收到电子病历,实现信息无缝对接。车载溶栓药箱启动,阿替普酶提前准备,药剂师远程审核用药指征。通过远程会诊,影像实时传输,医生途中初步锁定病变血管。
“这相当于把急诊室搬上了救护车!患者在车上就能完成80%的入院准备,为后续治疗抢出黄金15分钟。”荆门市中心医院卒中中心主任魏郢介绍。
8点38分,李爷爷被推进医院CT室。此时医院已启动三项“救命优先”机制:零押金入院,自动启用“卒中急救通道”,提前办理入院手续;检查治疗同步进行,CT扫描、血液检测、静脉通路建立同时展开;家属后置签字,通过电子知情同意系统,医生与家属远程视频沟通。
从8点38分入院,刷脸完成住院登记;8点39—8点45进行CT检查,护士床边建立双静脉通路,检验科5分钟反馈凝血功能结果;8点46确诊,溶栓药送达;8点53注药。市中心医院卒中绿色通道医护团队用高效创造了“时间折叠”,而此时家属刚到医院大厅。
时间显示,患者从入院到溶栓(DNT)仅用时15分钟,远低于国际标准要求的DNT≤60分钟。
四大引擎驱动,打造标准化救治体系
李爷爷的成功救治,得益于荆门市中心医院国家高级脑卒中中心的标准化救治体系建设,该体系如同四大生命引擎,驱动绿色通道高效运转。
院前“智能预警”:救护车配备的移动卒中单元实时传输患者关键数据,医生可提前预判病情、做好救治准备。
院内“零等待”流程:患者绕过急诊分诊,直接进入“卒中专用通道”,多环节同步推进,紧密衔接。
医护“超时空配合”:急诊医生远程办理入院,影像技师3分钟内完成CT阅片,药剂师双人核对溶栓药物,护士5秒建立双静脉通路。
家属“知情快车道”:采用“溶栓决策树”可视化沟通系统,10分钟内完成医患共同决策,让家属快速了解病情、做出正确选择。
多年来,市中心医院倾力打造的这条卒中绿色通道,有效保障了患者的生命安全,为一个个家庭守住了团圆的灯火。
数字见证实力,成果彰显担当
在荆门市中心医院卒中中心,生命的奇迹每天都在上演,而一组组数字的背后是无数家庭的团圆与希望。

统计显示,目前荆门市中心医院卒中中心DNT平均时间缩短至29.4分钟,DPT时间平均缩短至63.2分钟。其中DNT最短用时仅15分钟,较国家标准大幅缩短75%,急性脑梗死溶栓成功率达92%,致残率同比下降40%,静脉溶栓手术量每年超100例,辐射荆门及周边5个县市。
魏郢表示:“每缩短1分钟,患者无残疾生存率就提高2%。这不是简单的数字,而是无数家庭团圆的希望。”
荆门市中心医院卒中中心电子屏上,“黄金4.5小时”倒计时持续闪烁,它时刻提醒着人们:早一秒识别,早一刻通途;多一人知晓,少万家悲泣。医院24小时绿色通道电话:0724-2305120,随时为卒中患者开启生命通道。
创新引领发展,技术铸就领先
荆门市中心医院在卒中救治领域的卓越表现,离不开深厚技术积淀与持续创新探索。
2012年,医院被授予全国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基地医院,率先在全市设立卒中绿色通道。同时,作为湖北省首批卒中急救地图医院推荐单位和荆门市卒中急救地图管理单位,肩负统筹区域卒中救治的重大责任与使命。
2018年5月,医院凭借突出成绩被授予“国家高级卒中中心”,成为荆门市首家获此殊荣的医院,标志其卒中救治水平达国内领先。
一支实力强大、团结协作的卒中团队最终成就了国家高级卒中中心殊荣。2024年,团队开展多项核心技术,其中颈动脉狭窄支架植入术56例,静脉溶栓94例,介入再通术186例,桥接治疗37例,颅内动脉瘤栓塞术84例,颅内动脉瘤夹闭术34例,各项数据指标均位例全市前列。
未来,荆门市中心医院将继续发挥在卒中救治领域的领先优势,不断探索创新,为更多患者带来生的希望,守护万家灯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