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我最近总是感觉胃部不适,有时候会隐隐作痛,吃东西也没什么胃口,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平时的饮食习惯怎么样?有没有吃一些不同寻常的东西?”
“我平时喜欢吃软柿子,发病前正赶上柿子成熟,我每天都要吃上四五个。”
“根据你的饮食习惯,怀疑你可能是胃石。”
“石”从口入,因小“柿”大
春节前,不少秋果、冬果也水灵灵上市了。其中,柿子以其甘甜的口感和丰富的营养价值,成为许多人的心头好。然而,在享受这份美味的同时,过量或不当食用柿子可能会引发健康问题。近期,我院胃肠外科•疝与腹壁外科就收治了多位因食用过多柿子而导致胃结石的患者。
腹部疼痛伴不适,竟是柿子惹的祸
三月前,刘奶奶(化名)家的柿子成熟,看着又红又大的柿子,刘奶奶食欲大增,想着赶紧吃完不浪费,连续几天食用多个柿子后,刘奶奶发现自己不舒服,出现肚子疼痛,腹胀等情况,在当地卫生院诊断为慢性胃炎,输液几天后症状改善,刘奶奶就回家了。
然而,1月18日,不适再次向刘奶奶袭来,还伴有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等情况,为了查明病因,家人赶紧将刘奶奶送到我院胃肠外科•疝与腹壁外科就诊,考虑刘奶奶年纪比较大,在详细的问诊和初步检查后医生决定安排刘奶奶住院检查治疗。
入院第二天的无痛胃镜检查结果令人意外,刘奶奶的胃里竟然有一颗长径约10cm的巨大胃结石,且伴有胃窦多发溃疡,内镜下无法碎石。经过科室医生研究讨论,1月20日,胃肠外科副主任医师丁一决定立即进行手术。
手术取石
手术耗时40分钟完成,手术过程顺利,出血少,取出了12cm×5cm大小的胃结石。住院期间医护团队密切关注刘奶奶的恢复情况,目前刘奶奶病情稳定康复中,她表示懊悔不已,再也不敢随意吃柿子了。
“石”从口入,小心胃石
身体里长石头已经成为困扰很多人的常见病。俗话说“病从口入”,结石的形成与饮食有很大的关系,尤其是胃结石。那么胃里怎么会长出石头呢?难道是吃了什么不干净的东西吗?其实,胃结石并不是真正的石头,而是由一些食物或者异物在胃里凝结成的团块。那么胃石到底是什么呢?
什么是胃石?
胃石是指进食某些食物或药物后在胃内聚集形成的特殊凝固物或硬块,既不能被消化,也不能顺利通过幽门部。
胃石对身体的危害
消化不良:胃石形成后,会影响胃的正常蠕动,让胃里的食物消化速度变慢。你可能会感觉上腹部胀痛、嗳气、恶心。
胃部疼痛:胃石会刺激胃黏膜,导致胃部出现不适甚至剧烈疼痛,尤其是较大的胃石更容易引发疼痛感。
溃疡和出血:大块胃石可能导致局部胃黏膜受损,严重时引发胃溃疡或出血甚至穿孔。
肠梗阻:胃石也可排入小肠,大的结石由于堵塞肠腔,可引起肠梗阻。
吃几个“软柿子”,却长出“硬石头”
胃石的形成和我们的饮食习惯密切相关。它并不是凭空出现,而是因为某些特定的食物或物质不能被胃轻易消化,时间一长就可能“凑成一块”。主要的胃石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
植物性胃石:秋冬季是柿子、山楂、黑枣成熟上市的季节。这些果实中含有大量的鞣酸、树胶、果胶及膳食纤维,尤其是未成熟、未脱涩的果实或果皮,鞣酸含量可高达20%。
在胃酸的作用下,鞣酸和食物中的蛋白质结合,可以形成分子较大且不溶于水的鞣酸蛋白。鞣酸蛋白和树胶、果胶、植物纤维等混合在一起,就会在胃内积聚形成固体性的团状,成为胃里的“石头”。除了季节性,植物性胃结石还有地域性的特点,在我国北方以山楂石为主,南方以柿石多见。
柿子胃石:由于柿子中含有大量的鞣酸,在胃酸的作用下,容易与蛋白质结合形成鞣酸蛋白,鞣酸蛋白与柿子中果胶及纤维素黏合在一起形成较大的团块,就会形成所谓的“胃柿石”,这个石头再往下走,就形成了“肠柿石”。未成熟的柿子鞣酸含量更高,空腹或大量食用时,胃石形成风险会剧增。
胃柿石可机械损伤胃肠道黏膜,引起消化道溃疡性病变,大的胃柿石也会引起消化道梗阻。所以一旦发现患者进食过多柿子出现腹胀、腹痛、呕吐、便秘等症状要及时到医院就诊。
山楂胃石:山楂酸甜可口,但它富含果胶和纤维,如果吃太多,又喝得少,消化不了的残渣会在胃里积累成块。
毛发性胃石:这个类型比较罕见,主要出现在爱啃头发或有异食癖的人群中。吞入的毛发无法被胃酸消化,时间一长就会纠缠成块,形成毛发性胃石。
混合性胃石:当以上几种因素混合作用时,也会形成“复合型”的胃石。
如何科学进柿,远离“柿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