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可以伤害肉体,而疼痛可以摧毁灵魂。”癌痛作为疾病疼痛中疼痛程度重、持续时间长的一种难治性疼痛,让人寝食难安、备受折磨,最终摧毁抗癌治疗的基础——患者的身体与精神。如今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一种癌痛治疗新技术,被称为癌痛治疗终极克星的鞘内吗啡泵植入术被应用于临床,给癌痛患者带来了福音和希望。
“植入吗啡泵以后,相当于是随身安了一个止疼‘开关’,可以24小时精准给药,再也不会因为重度的癌痛而吃不下、睡不着了,生活质量显著提高。”一位肺癌伴骨转移患者在市人民医院接受了半植入式鞘内吗啡泵植入手术后感觉良好,“受尽折磨,真后悔没早点做”,曾经让她生不如死的癌痛“消失了”。
癌症晚期癌痛患者受尽折磨
今年65岁的张女士于2021年5月被诊断出肺部恶性肿瘤,家人和她积极面对,到省内多家大医院进行了手术及放化疗。然而天不遂人愿,2023年4月,检查发现张女士发生了多处骨转移。自此,越来越重的癌痛常常整日整夜折磨着张女士。
癌痛的位置在腰骶部至大腿根部,张女士坐也不是、站也不是、躺也不是,每天只能靠吃止疼药缓解。随着时间的推移,止疼药已经不能有效缓解张女士的疼痛,家人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近日,经多方打听,家属带张女士来到荆门市人民医院,找到疼痛科主任陈会平。“常用的镇痛药物对她无效,长期大量吃盐酸羟考酮缓释片,引起头晕、呕吐,可还是疼得吃不下饭、睡不着觉,人瘦得不成样了,我们看着都心疼啊!您能帮我们想想办法吗?”家属告诉陈会平,张女士每天吃的盐酸羟考酮缓释片量达到了160毫克,相当于常用量的数倍,除此之外还要使用止疼栓,并且恶心、呕吐、便秘等副作用也逐渐加重难以耐受。
陈会平为张女士进行疼痛数字分级评分法(NRS)评分时,患者自评生不如死,达到10分,即重度疼痛,且持续不断,整个人处于不安、疲惫的状态。
经过细致的评估后,陈会平团队为患者制定了半植入式鞘内吗啡泵植入的微创手术方案。即通过微创手术,将一个可储存吗啡注射液的药盒放置在患者体内特定位置,再通过与体外智能控制系统——输注泵相连,随时调节输注速度,将吗啡注射液持续、缓慢、匀速地输入到脑脊液中,阻断疼痛信号经脊髓向大脑传递,使疼痛信号无法到达大脑皮层,从而安全有效地达到镇痛的目的。这种镇痛方式大大提高了镇痛疗效,并且使每日所需的镇痛药物降低至之前所需镇痛剂量的1/100~1/300,大幅减少患者每日所需镇痛药物用量,同时能大幅降低药物所引起的副作用。
植入止疼“开关”癌痛不再难捱
近日,在介入手术室DSA引导下精准可视化接入治疗辅助下,手术开始。
装有吗啡注射液的药盒只有半个火柴盒大小,陈会平主任通过一个3厘米的小口植入患者腹部皮下,通过皮下导管直接输注吗啡到蛛网膜下腔的脑脊液中,体外连接输注泵。不到1个小时,手术成功结束。
术后,患者感觉良好,除了吗啡泵给药之外,在没有服用任何镇痛药的情况下,已经感觉不到疼痛了,并且之前恶心、呕吐感也消失了。
“我现在感觉人很轻松,终于可以好好睡觉了,太谢谢陈主任啦!”张女士和家人对手术十分满意。
陈会平介绍,这种半植入式鞘内吗啡泵植入术有很多优点,不仅创伤小、恢复快、费用低,更重要的是效果显著,能大大降低阿片类药物的使用剂量,减少患者的不良反应,用最小的药物剂量获得最大的镇痛效果。为难治性癌痛患者,尤其是阿片类药物不能耐受、吞咽困难的患者,提供了一种非常好的治疗选择。术后,患者只需在一定时间内回医院加药即可,其他时间可以回归正常人的生活作息。
吗啡泵鞘内植入术
近年来,吗啡泵鞘内植入术在顽固性癌痛治疗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与口服用药相比,只需口服阿片剂量的1/300,即可达到令人满意的镇痛效果。传统的口服、静脉给药,在到达镇痛目标器官之前会被分流,且到达目标之路重重阻隔效果自然减弱。而鞘内植入式吗啡镇痛泵,则是将药物直接注射在疼痛产生和汇聚通往大脑的必经之路上,效果自然最优。如果患者预期生存时间比较长,则可考虑全植入式鞘内泵,最长可用7年,将药盒和输注泵全部埋置在患者皮下,使用更方便,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有效提高生活质量。
据悉,此次为市人民医院首例肿瘤患者的半植入式鞘内吗啡泵植入术,同时,市人民医院也是全省少数几家能独立完成该手术的医院之一,该技术是癌痛精准治疗的新突破,为无数患者进一步进行肿瘤治疗打下坚实的基础,更让他们重新获得了享受生活的权利,生活质量得以大大提高。
专家介绍:陈会平 / 主任医师
荆门市人民医院疼痛科主任,荆门市临床重点学科带头人,市疼痛学分会主委,市疼痛质控中心主任,市医疗机构许可事项评审专家库专家,市医疗事故鉴定库成员专家,市科技专家库专家,省疼痛学分会委员,省疼痛质控中心常务委员,省综合评标(评审)专家库成员,省劳动能力鉴定专家库医疗鉴定医学专家,省冲击波医学教育与培训专家委员会常委,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第四届肢体残疾康复专业委员会脊柱微创学组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