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时节,走进团林铺镇双碑村的新春养蜂专业合作社,院子左边角落里摆放着几十箱蜜蜂,不时有蜜蜂从蜂箱的小孔洞里钻进钻出,“嗡嗡”声此起彼伏。文化回廊里,蜂窝状的架子上凌霄花开得正艳。东、西两边的蜜蜂科普馆、乡村故事馆相向而立,向人们诉说着一个个遥远的故事……
刘吉艳,新春养蜂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早在十多年前,在荆门城区的街道旁,刘吉艳三姐妹穿蜂衣特技表演的大幅图片就曾惊艳众人。除脸部外,她们全身挂满蜜蜂,看上去像穿了厚厚的衣服。挂在身上的蜜蜂数量惊人,总共有10万只左右。
“我们家的‘甜蜜事业’要从父亲说起。”刘吉艳略显腼腆。
刘吉艳父亲刘新春祖籍在河南邓州。1963年,16岁的他投奔哥哥来到当时的五三农场(现在的屈家岭管理区),后通过招工,成为一名农业工人。因小时候见到过本家伯父养蜜蜂,在务农的空隙,刘新春遇到飞逃的蜜蜂,或者发现在树洞里、墙洞里生存的蜜蜂,他都要想办法把它弄回家来喂养。在当时的五三农场,有一支养蜂队,10余个养蜂员负责二三百群蜜蜂的放养。当养蜂队在刘新春家附近放养时,刘新春经常跑到养蜂队学习养蜂技术。1980年,养蜂队解散。刘新春从养蜂队队长那里赊到了三群蜂种,并拜养蜂队长为师,开始了养蜂之路。
刘新春有空还向走南闯北的养蜂人讨教养蜂技术,并且还买来了养蜂技术书籍、订阅了《中国养蜂》《养蜂科技》等刊物研读,养蜂技术不断提高。刘新春家的三个女儿学习之余也都会到蜂场帮忙。耳闻目染,三个女儿也都加入了养蜂的队伍。女儿成家后,女儿、女婿都成了养蜂的行家里手……
2006年,大女儿刘吉艳到掇刀区开设了一家蜂产品专卖店,并把自己的养蜂场搬到了掇刀区。
2008年,荆门市新春养蜂专业合作社成立。2016年,刘吉艳和父亲在团林铺镇双碑村征地23亩,建立生产基地。发展至今,合作社有社员168名,其产品有蜂蜜、蜂花粉、蜂王浆、蜂胶,蜂蛹、蜂皇胎等,年产蜂蜜750吨、蜂王浆30吨、蜂花粉20吨,新春蜂蜜专卖店扩展到了5个。
古人这样形容蜂蜜:散似甘露,凝如割肪。冰鲜玉润,髓滑兰香。穷味之美,极甜之长。百药须之以谐和,扁鹊得之而术良,灵娥御之以艳颜。
刘吉艳介绍,蜂蜜对人体有很多好处,其所含的葡萄糖、果糖、微量元素等能补充人体所需的能量,具有抗疲劳、提高免疫力等功效。蜜源好才能保证蜂蜜的品质。荆门地处大洪山山脉、荆山山脉与江汉平原的接壤处,本地群山连绵、丘陵纵横、平原广袤。阳光充足、雨水充沛、蜜源植物丰富,有柑橘、荆条、冬青、五倍子、野山花、楠木、洋槐、油菜等蜜源植物,素有“江汉蜜库”之称,极适合于蜜蜂养殖。
蜂农的生活,跟着花期转场。每年春暖花开,他们便开始了“追花”之旅,从油菜花、柑橘、槐花、荆条、枣花、再到椴树……蜜蜂把能采的花蜜采个遍。“养蜂人候鸟迁徙般的生活,保证了蜂蜜的优良品质。”刘吉艳说。
为确保合作社所产蜂蜜的品质,刘吉艳和父亲还从源头上把控质量。除平时对蜂农提供技术指导外,还经常给蜂农进行技术培训,并要求蜂农社员在自己的产品包装上写上自己的名字,便于产品质量追溯。一个偶然的机遇,刘新春了解到市场对速冻活性蜂王浆的需求,便着手技术改良,培养社员生产瓶装速冻活性鲜王浆,并且开发出了冻干高油酸油菜蜂花粉、冻干雄蜂蛹等产品,深受客户的青睐,经全程冷冻保鲜,远销全国各地。
探索未来 追忆往事
源于对蜜蜂的热爱,更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蜜蜂,在父亲刘新春的带动下,2016年,刘吉艳着手建设新春蜜蜂科普馆基地。基地建设有蜜蜂养殖场、蜜源植物园、蜂产品生产间、蜜蜂文化回廊、蜜蜂诗词亭等设施。在蜜蜂科普展厅中,展示有数百件与蜜蜂相关的蜂箱、蜂具、模型、标本、化石、文件、报刊、图书、字画、蜡染、邮票等,从历史的维度演绎出养蜂业的发展历程,再现了人类文明与蜜蜂的渊源。
“养蜂人走南闯北、翻山越岭,生活都是在农村,见过最多的是农业农村的生产生活。”刘吉艳和父亲有着同样的经历,对农业农村的生产生活有着特殊的情怀。为此,在蜜蜂科普馆建成后,他们又开始建设乡村故事展厅。目前,新春乡村故事展厅内展示有传统农具、家具、厨具、石器、陶器、玉器、竹器、老电器,有文具、泥匠工具、木匠工具,篾匠工具、窑匠工具、书籍、字画、化石、标本等与农业农村生产生活相关的物件,一代又一代收音机、纸币、证件,印刻着历史的痕迹,讲述着时代变迁的故事,很多物件年代久远,弥足珍贵。“这些物件很多是在蜂农家里收集到的,有些是自己穿村走户淘来的。”刘吉艳说。
新春蜜蜂科普馆和乡村故事馆建成后吸引了大量的参观、考察、研学团队,有来自北京、新疆、黑龙江等地的参观考察团队,有学生、农广校学员、党校学员、残疾人及退休老干部、老工人等。新春蜜蜂科普基地被省、市科协认定为科普教育基地,也是荆门市教育局确定的中小学研学实践基地。新春养蜂合作社被湖北省农广校确定为农民田间学校,人们在这里探索蜜蜂世界,追忆往事,探索未来。目前,“新春蜂蜜”已然成为大众所熟知的“蜂文化”符号。(记者 周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