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荆门市经信局副局长赵正旺走进荆门广播电视台全媒体直播互动栏目“党风政风热线”,就市民关注的相关问题接受记者和市民的提问,并现场给予解答。
图为荆门市经信局副局长赵正旺走进荆门广播电视台“党风政风热线”栏目。
记者:市经信局作为全市工业企业的主管部门,在全市开展“解稳促”企业帮扶活动中,在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推动企业创新发展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赵正旺:为充分发挥科技人才在支持营商环境建设、促进企业创新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从2020年起,省市两级经信部门联合省内高等院校,共为荆门市企业选派76名科技人才,对口担任中小微企业“科技副总”。其中2022年选派35名(省级选派15名,市级选派20名)。“科技副总”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提升创新能力,培养创新人才,促进科技成果就地转化,有力推动了荆门市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解决了一批技术难题。“科技副总”带领研究团队,深入生产车间一线,帮助企业解决生产工艺技术难题,极大提高了企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已解决了技术难题58个,正在解决技术难题40个。
二是转化了一批科技成果。“科技副总”积极推动其科研成果转化落地,已转化科技成果26个正在推进科技成果转化23个。
三是共建了一批科研平台。“科技副总”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推动校企深度合作,共建产学研平台,促使双方互利共赢,已共建平台14个。
四是达成了一批项目协议。“科技副总”积极联合企业,开展项目合作对关键技术进行研究,已达成项目协议数41个,达成协议金额4635万元。
五是培养了一批技术人才。“科技副总”不定期采取各种形式,组织企业员工进行培训指导,共培训各类人才1398人,提高了员工工作水平与业务技能。同时还介绍引进了各类人才29名。
下阶段,我们将进一步加强标企合作,促进更多地科研成果就地转化,增加“科技副总”人员数量,扩大服务范围,尽可能满足企业技术需求。
记者:省级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的申报门槛是多少?具体支持哪些方面?补助标准是怎样的?
赵正旺:省级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是采用无偿资助、政策兑现、贷款贴息等方式,聚焦先进制造业,重点支持优势产业技改升级、关键领域技术提升、促进产业基础再造、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加速产业融合发展等符合要求的项目建设,以及兑现资金奖励政策。
支持范围:专项资金主要支持10类项目,分别为技术改造、贷款贴息、揭榜挂帅、创新平台、数字产业化等5类投资补贴类项目,以及首台套设备购置、诊断平台、试点示范、晋级提能、数字经济等5类政策兑现类项目。
项目申报门槛及补助标准:
1、技术改造项目,项目总投资不低于2000万元,其中设备投资不低于1250万元,按照项目生产性设备投资的8%予以支持,单个项目补助金额不低于100万元,不超过1000万元。
2、贷款贴息项目,总投资在5000万元以上的项目,按建设有效期内企业实施该项目银行贷款实际支付利息的50%予以贴息,单个项目年度贴息额度不超过1000万元,根据项目建设周期可连续贴息三年。
3、揭榜挂帅项目,采用竞争立项、定向委托等揭榜挂帅方式,遴选产业链关键节点重大项目。对符合要求的项目。按项目总投资的10%予以补助,原则上单个项目不超过500万元。
4、创新平台项目,优先支持具有公共性、服务带动全产业链发展的平台项目,单个项目补贴不超过500万元。对企业自建自用平台,项目验收合格后,按总投资10%比例支持;对企业自建并可服务于全行业发展,每年服务同类企业个数10家以上的,项目验收合格后,按总投资不超过20%比例支持。
5、数字产业化项目,重点支持在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工业互联网、两化融合等数字经济领域,专业的软件开发公司为实现工业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升级,所形成实用性强、创新程度高、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业软件产品。对研发费用500万元以上,按实际支出研发费用的8%给予支持,单个项目补助不超过500万元。
6、首台套设备购置补贴,对在国内实现重大技术突破拥有知识产权、尚未取得市场业绩的重大装备产品,对生产企业购买并实际安装投入生产使用的首台套设备购置费用予以补贴。新纳入《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推广应用指导目录》的产品,按装备购置单价的1%给予奖励,最高不超过500万元,分期付款、设备租赁等费用不计算在内。
7、诊断服务项目,主要对第三方服务机构完成对工业企业技改诊断服务情况进行评估,按照实际完成的有效诊断项目数量,对服务机构每完成一个项目对接按3万元标准予以补贴,单个服务机构最高补贴200万元。
8、试点示范项目,对获得工信部重大试点示范项目或企业给予一次性奖励:“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国家大数据试点示范项目、国家级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项目、国家级“5G+工业互联网”试验工厂等奖励50万元;制造业单项冠军、国家智能制造、服务型制造、绿色工厂、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国家制造业技术创新示范企业等奖励100万元;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奖励500万元;成功创建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的单位奖励1000万元。
9、晋级提能项目,对实施技术改造后,年营业收入首次突破1000亿元、500亿元、100亿元、50亿元的制造业龙头企业,分别一次性奖励1000万元、500万元、200万元、100万元,其中奖励给所在企业领导班子成员占比不少于50%。
10、数字经济项目,参照省经信厅《关于开展5G宏基站建设补贴资金电报工作的通知》和《关于开展2021年省级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专项数字经济类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有关内容和要求执行。
记者:经信部门在支持荆门市企业实施技术改诰方面,做了哪些具体工作?
赵正旺:近年来,荆门市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这一主题,不断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大力实施传统产业“技改提能 制造焕新”升级计划,支持企业新一轮技改,加快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步伐,促进了荆门市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在金融支持方面,近2年来,金融机构共投放制造业贷款95.7亿元,其中用于荆门市企业技改18.9亿元。2021年,荆门市共开展了12场(次)政银企对接活动,159家企业参加对接,银行已投放贷款30.5亿元。同时,荆门市创新融资模式,出台了《荆门市中小微企业纾困解难专项贷款实施方案(试行)》设立2亿元贷款资金池,用于支持企业技改。
在政策支持方面,出台了《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荆门市支持新一轮工业企业技术改造政策措施的通知》(荆政办发〔2021〕25号),将补贴标准由按照生产性设备购置额的4.35左右(人民银行同期贷款基准利率)提高为8%。2021年,为荆门市工业企业争取、兑现省、市两级技改资金合计12321万元。今年1-7月,已向上争取资金6538万元,均已拨付至企业。
在优化服务方面,2021-2022年9月,分别在上海、泉州、宜昌、荆门等地举办了16期“荆门工业大讲堂”系列培训,培训企业1200家,累计培训人数达2600人次以上。依托省内技改咨询诊断机构,共为49家企业现场实行“一对一”咨询诊断服务,帮助企业提出技术改造解决方案,激发企业技术改造需求,谋划了一批技术水平高、市场前景好、带动效应强的技术改造项目。
记者:荆门市将构建怎样的具有荆门特色的产业格局?具体如何实现?
赵正旺:首先介绍一下荆门市对构建特色产业格局的战略谋划。全市积极对接省“51020”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构建荆门“4253”产业格局。“4”就是重点发展4个千亿级产业。化工,农产品加工已突破千亿,装备制造和新能源新材料两大产业力争“十四五”末突破千亿。发展这四大主导产业成为千亿产业,是基于目前荆门市的产业现状及未来发展前景“2”就是打造20个百亿级产业集群。目前,已有10个产业集群纳入省重点成长性产业集群,即沙洋新材料、绿色食品加工2个,钟祥磷化工循环、农产品加工2个,京山智能制造、绿色食品2个,掇刀新能源动力电池、化工循环、再生资源利用与环保、汽车及零部件4个。“5”就是培育5家销售收入百亿级企业。2021年全市有百亿元以上企业3家(荆门石化295亿元、格林美141亿元、新洋丰129亿元),亿纬动力、长城汽车将冲刺百亿企业“3”就是培育300家单项冠军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接下来,介绍一下构建特色产业格局所做的工作。荆门市建立了链长制工作运行机制,成立由市委书记、市长总挂帅、市直牵头单位和县(市、区)党政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产业链链长制工作推进领导小组,实行“双链长制”推进汽车、绿色磷化、智能制造装备、电子信息、石油化工、通用航空、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绿色食品、绿色建材和家居、新材料、纺织服装等12条制造业产业链发展。编印了《荆门市“十四五”制造业“鲲鹏行动”“雄鹰计划”“云雀工程”实施方案》和《荆门市制造业产业链发展三年(2021-2023年)行动计划》,围绕强链补链推动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推动全市11家银行业金融机构与12条制造业产业链高效对接,推进链式发展,优化升级12条主导产业链。
下一步,荆门市将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十二次党代会精神,持续深入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将荆门市打造成为全省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大力实施产业链链长制,不断提升荆门市产业链稳定性和竞争力。力争将绿色磷化锂电池产业打造成为全国有影响力的产业集群;将新材料智能制造装备、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产业打造成为全省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积极组织企业申报国家级和省级单项冠军和专精特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