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时节,寒意初显
渔洋镇的3万亩西兰花田
却生机盎然
11月18日
潜江市2025年西兰花开采仪式
在渔洋镇拖船埠红色旅游景区举办
↓↓↓
![]()
仪式现场,一箱箱码放整齐的西兰花格外引人注目,饱满的花球裹着鲜绿的外衣,颗粒均匀紧实,散发着清新的田园气息。这些刚从田间采收的优质西兰花,不仅是潜江冬季特色农产品的代表,承载着当地农户增收致富的期盼,更是拉开了西兰花抢“鲜”上市的序幕。
“这朵‘小小西兰花’,如今可是我们镇的‘大产业’!”仪式现场同步开展的助农直播中,渔洋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彭佐军晒出了亮眼“成绩单”:现在全镇西兰花种植面积达到了3万亩,建成了规模化种植基地17个,培育从事西兰花产业的新型经营主体31家,其中不乏国家级、省级的示范社。在西兰花种植上,全面推广“春玉米-秋西兰花”高效轮作技术,全程使用绿色种植模式,西兰花亩产稳定在2000公斤。
这份产业底气,既源于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更来自科学的发展思路。为破解发展瓶颈,该镇锚定品牌化、产业化、数字化升级方向,谋划了“四措并举”的发展思路,从组建拖船埠西兰花产业协会,打造“楚椰香”核心品牌,到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供应基地和“两园一中心”建设,让潜江西兰花“有形象、有口碑”。
近年来,渔洋镇始终把特色农业作为乡村振兴的“根”与“魂”,经过12年规模化培育种植,西兰花已成长为带动当地群众增收、支撑镇域经济发展的“致富花”。
仪式结束后,记者走进渔洋镇快岭村的西兰花种植基地,连片的绿色“花海”映入眼帘。农户王远芝正忙着将刚采摘的西兰花装箱后送往合作社,脸上满是丰收的喜悦。
“我种了6亩西兰花,今天采摘了500多斤。”拥有8年种植经验的王远芝告诉记者,跟着合作社种西兰花,不仅有技术指导,销路也不用愁,价格也更有保障。
在潜江市吉信家园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分拣包装现场,更是一派繁忙景象。工人们正忙着将收购的西兰花进行分拣、称重、包装,一箱箱贴有专属标识的西兰花被搬上物流车,即将发往北京、山东、武汉、上海等地。
![]()
![]()
“现阶段,西兰花刚刚上市,我们合作社每天可以收购5万斤左右,到12月中旬,进入高峰期预计每天可以收购40万斤,日销量能达到20万斤。”合作社负责人、潜江市拖船埠西兰花产业协会会长袁作信指着忙碌的生产线介绍,当地主推的“耐寒优秀”“美青”等优良品种,花球饱满、颗粒均匀、颜色鲜绿,深受市场认可。
而优质品质的背后,离不开标准化管理。今年,渔洋镇成立了西兰花产业协会,把31家相关企业和新型经营主体组织起来,打造“楚椰香”区域公用品牌,共同实行“五个统一”的管理标准,实现从品种选择到采收的全环节标准化管理。
“这样做既保证了我们产品的质量稳定,也提高了整体竞争力,让我们的产业从过去分散经营,逐步走向标准化、品牌化的发展道路。”袁作信说。
产业的蓬勃发展,离不开电商平台的助力与政府的大力扶持。湖北省君扬电子商务负责人翟超这几天正和袁作信商谈今年的合作。
“从去年11月份开始在线上平台售卖西兰花,到今年1月中旬,2个月的时间,共卖了60万斤左右,订单量有近12万单。”翟超说,今年有了“楚椰香”品牌的加持,他有信心让线上销量再上一个台阶,让更多消费者能够吃到潜江的优质西兰花。
![]()
临近中午,装满西兰花的车辆陆续驶离田间,奔向全国各地。这颗小小的“致富花”,正以“政企社联动、品牌化发展”的模式,为渔洋镇铺就特色农业增收路,让农户的腰包越来越鼓,也让当地的乡村振兴图景越绘越鲜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