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晚,
央视《焦点访谈》聚焦
湖北于11月14日试验性野化放归
两头长江江豚的活动。
一路“打怪”,只为顺利“通关”迈入“江湖”
11月14日下午2时许,长江日报记者在湖北长江新螺段白鱀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子新洲洲头看到,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中科院水生所)研究人员正实时监测两头长江江豚的动态数据。研究人员介绍:“上午野化放归的两头长江江豚结伴巡游,身体状态良好,目前正在下游2公里左右。”这一数据显示,经过3年左右的系统野化训练,‘毕业’回到长江的江豚,初步展现出优异的适应性。


这是继2023年首次实验性放归后,我国在长江江豚保护领域的又一重要突破,标志着长江江豚保护技术体系实现完整闭环,正式迈入“自然种群与迁地保护种群协同发展”的新阶段,为全球受胁小型鲸类保护提供了更为系统化的“中国方案”。接下来,中科院水生所与保护区将开展为期两个月的持续跟踪,进一步评估其长期生存状况与行为变化。

“回家”的前一天晚上7时,在洪湖老湾故道的迁地保护长江江豚野化适应性训练基地,两头长江江豚被移入人工网箱,为重返长江做最后准备。中科院水生所研究员梅志刚介绍:“这两头长江江豚来自天鹅洲迁地保护种群,在这里接受野化训练,相当于上培训班,学习适应航运噪声、野外捕食、适应复杂水流等野外生存技能”。一路“打怪”,只为顺利“通关”迈入“江湖”。

前不久,我看到六头长江江豚列队游过
11月14日上午9时,长江日报记者在长江江豚试验性野化放归现场,遇到附近村民胡典强,他激动地伸长脖子张望,“以后长江江豚会越来越多!”18分钟后,两头长江江豚分别由四人用专用担架布,从运输水箱转移至驳船上的“舒缓池”适应20分钟后,被抬至长江水域放归。
![]()
摇晃着尾巴,两头长江江豚欢快地溜入水中,瞬间不见踪影。研究人员事先为它们穿戴装有定位追踪设备的特制“小背心”,可以实时精确定位其行踪。“小背心”是可降解材料,之后将在水中自动脱落,确保不影响长江江豚后续生活。

长江江豚是长江生态系统的指示性物种。随着长江“十年禁渔”持续推进,长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对此感受颇深的是沿江而居的村民。在距放归点200余米的洪湖市乌林汽渡,不少员工目睹了此次长江江豚回家活动。

售票员廖利表示,她在日常工作间隙抬眼眺望,运气好就可以看到长江江豚浮出江面的场景。而每天沿着江堤巡护管道的陈普年师傅发现江水越来越清了,“前不久,我看到六头长江江豚列队游过,起初还以为是一条大江鱼呢!”

守护江豚“饭碗”,我们全年无休
长江“十年禁渔”已见成效,但背后的守护却是一场全年无休的持久战。近日,记者跟随武汉市农业综合执法支队,体验日常巡查,听副队长向军讲述如何通过铁腕执法,为长江精灵江豚守住它们的“饭碗”,也守护着我们母亲河的生命线。
当被问及执法工作中令人印象深刻的经历时,向军副队长首先想到的不是成绩,而是一个除夕夜的紧急出动。
“大年三十的时候,我们接到群众举报,说江上有船出来了。”向军回忆道,“我们很快赶到现场,当场抓获了正在进行非法捕捞的当事人。”
面对执法人员,当事人的话让人哭笑不得,也折射出部分人的侥幸心理:“他说,‘我想搞点鱼,平常你们管那么严,我想到年三十了,你们总该放松一下吧?没想到你们三十还出来!’”
这句“没想到”,正是向军和同事们坚守的最佳注脚。“长江禁渔和生态保护是一场持久战,对我们来说,渔政执法监管工作全年无休,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向军的语气坚定而平静。
“最直接的,我们清除了大量非法渔具,这些渔具就像是直接威胁江豚生命的‘陷阱’。”向军解释道。与此同时,这项工作的更深层意义在于守护了整个长江的鱼类资源库。“鱼类资源丰富了,就等于保障了以鱼为食的江豚的‘饭碗’。这背后,离不开我们每一位队员和无数关心长江生态的人们的坚守和付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