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4日,湖北省高级人民法院召开打击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犯罪行为专项行动新闻发布会,通报专项行动阶段性成果,发布典型案例并回应社会关切。自2025年9月专项行动启动以来,全省法院联合公安、检察等部门协同发力,已初步排查拒执线索2533条,移送公安机关448条,公诉立案62件、引导自诉50件,判决41件39人被追究刑事责任,87名被执行人主动履行或达成和解,执行到位金额达2006.65万元。
公检法协同发力,织密打击“法网”
专项行动以“政法委统筹、公检法联动”为核心机制,聚焦民生、企业、金融、信访等重点领域,通过“线上筛查+线下排查”“个案深挖+批量核查”模式挖掘隐藏拒执行为。多地已形成特色协作模式:咸宁建立公检法联席会议制度,开通协作“绿色通道”;巴东将解决“执行难”纳入平安建设考核,公安部门提供“控告反馈、轨迹查询、网上追逃”快速响应;茅箭区设立“执行110”热线,通过悬赏公告收到群众线索230余条。
全省法院同步强化证据支撑,细化“排查、取证、移送、惩戒、宣传”全流程规范。咸宁组建专业办案团队,蔡甸区建立拒执罪“执诉衔接机制”,确保每环节均有扎实证据支撑。同时,结合信用惩戒与刑事追责,通过限制高消费、纳入失信名单、司法拘留等措施,让失信被执行人“一处违法、处处受限”——武汉两级法院督促1400余家企业和个人主动履行,孝感组建“拒执自诉服务专班”,黄石通过“以打促执”执行到位337万余元。
科技赋能执行,破解“查人找物”难题
发布会透露,湖北法院深化“总对总”“点对点”查控系统应用,已与全国4400余家银行及不动产、车辆管理等16类信息联网,查询效率较传统模式大幅提升。十堰全面推行无纸化办案,为执行干警配备移动办案平板;通山法院通过网络查控发现被执行人账户异常流动,顺藤摸瓜锁定其收入来源,成功促成案件履行。
聚焦四大方向,构建长效机制
针对当前被执行人规避手段隐蔽、部门执法尺度不统一、当事人自诉能力不足等问题,湖北法院明确下一步四大工作重点:一是结合“交叉执行”“终本清仓”活动,定期复查终本案件,深挖民生、营商环境领域拒执线索;二是推动出台省级协作规范,统一执法尺度,强化公检法联合培训;三是加强自诉程序宣传与举证指导,探索快审机制;四是通过典型案例发布、法治宣传,营造诚实守信社会氛围。
本次发布会同步发布7起典型案例,涵盖协议离婚转移财产、公司人格混同、利用他人身份规避执行等常见情形,其中公诉案件6起、自诉案件1起。案例既划定被执行人“行为红线”,也体现宽严相济理念——武汉东湖高新区法院对主动履行、认罪认罚者适用缓刑,安陆法院通过移送拒执线索促使被执行人一周内全额履行1105万元执行款。
湖北省高级人民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王秋隆表示,全省法院将持续坚守司法为民初心,以“惩处一个、震慑一批、教育一方”为目标,推动义务主体从“拒执逃避”向“诚信履约”转变,为法治湖北、平安湖北建设筑牢公平正义“最后一公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