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7日,随着最后一列大修车B02完成验收,武汉轨道交通2号线一期电动客车大修工作正式画上圆满句号。
这项遵循“车辆大修间隔不超过12年或160万车公里”规范、历时近四年半的攻坚任务,不仅让老列车重焕新生,还为市民乘客安全、便捷地乘车打好了基础。
作为线网核心客流线路,2号线车辆运用率高、结构复杂。面对大修与架修任务并行的多重挑战,武汉地铁运营有限公司车辆中心早在2019年便启动筹备工作。
团队学习行业先进经验与本土运营实践,确立“自主维修为主,委外维修为辅”模式,以“精检慎修”理念稳步推进,最终实现列车高质量交付,在技术攻关、效能提升等方面实现多项突破。
![]()
![]()
![]()
![]()
自主创新攻关,核心技术再突破
大修期间,团队编制70余项技术指导书,克难攻坚,实现了PIS系统改造、牵引系统等精密检修任务的关键突破。
针对制动缸280余个零部件的拆解组装难题,创新三维标准化作业体系,自主研发电磁感应加热器、凸轮磨耗测量装置等17项创新工装,攻克联轴节压装、毫米级测量等技术痛点。大修形成的20余项成果,为后续车辆大修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
![]()
精益管理赋能,检修效能双提升
安全管控上,建立“网格化责任、精细化辨识、实效化教育、常态化督导”四化体系;生产组织中,优化调试顺序与检修工序,创新“大修架修并行+动态调度”模式,开发专用工装设备,实现1500余台制动缸、200余台牵引电机组装零延期、零差错;质量保障方面,推行“三级检查+分段式修中检”机制,制作8类可视化看板,组建联合验收小组严把质效双关。
![]()
人才梯队建设,实现“造血式”发展
通过“技能矩阵+师带徒”培养模式,组建电气、制动、机械专项专班,开展常态化技能考评与比武。
团队涌现出制动巧匠卢红斌、创新先锋雷鑫等在内的高技能检修人才,在公司技能大赛、创新创效大赛中屡创佳绩。
自主研制的创新成果中3项获国家专利、1项获市级奖项,动态调度等经验在多条线路推广。
![]()
未来,武汉地铁将持续优化大修方案,推进设备信息化管理,为市民出行提供安全的交通保障!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