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小巧的智能钥匙扣
让阿尔茨海默症病老人
迷失在街头的故事
不再以悲剧结尾
让无数被阿尔茨海默病
折磨的家庭迎来了
真正意义上的团圆
这背后既是科技的创新
更是
公安机关、与媒体、社会力量一道
携手编织平安守护网的探索历程
2023年重阳节,武汉市武昌区昙华林露天小剧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法治在线》栏目联合武汉公安,宣布“回家的钥匙”公益行动正式启动。两年过去,这把“钥匙”已从武汉走向全国,而武汉公安作为首批试点单位,其开创性的工作模式与责任担当,为这项公益行动的全国推广奠定了坚实基础。
![]()
11月5日,由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办的第35届“中国新闻奖”评选结果揭晓,“回家的钥匙”公益行动获评一等奖。
创新试点,武汉首发
武汉公安在公益行动启动后,迅速在全市首批九个试点开展发放工作。近百位有需求的老人率先完成了信息登记,领到了这把能帮助他们平安回家的智能钥匙扣。其设计思路源于央视《法治在线》栏目与武汉公安在面临社会痛点时的共同探讨、反复磋商。
![]()
这枚看似普通的智能钥匙扣,设计思路源于对老年人外出习惯于携带钥匙的研究。智能钥匙扣内置北斗卫星定位芯片,印有专属二维码:当遇有老人迷路或走失,“回家的钥匙”内置芯片可第一时间为警方和家属定位老人所在位置;同时,专属二维码亦可为热心路人帮助老人回家提供信息。与其它定位设备不同,热心路人看到的老人信息页面,只显示老人所在社区名称以及社区民警、派出所的联系方式,成功避免了老人隐私信息的泄露。这样的创新,一方面可以更好保护老年人的隐私、避免被不法分子利用,另一方面也是武汉公安主动扛责,发挥派出所“主防”优势,切实把服务辖区群众的工作落实落细。
一把小小的钥匙扣创造了“家人定位+路人扫码”双模守护系统,不仅大大缩短了找寻时间,也将平均需要八九名警力出警的走失警情,减少到只需派遣一二名警力即可处理。这种成效很快在试点社区显现。
武汉市公安局江岸区分局塔子湖派出所民警华丽表示,设立“回家的钥匙”申领点以来,249位老人从她这里领到了钥匙扣。以前每个季度都有老人走失的警情。如今,家属可以利用手机定位寻人,民警可以直接获得热心人发现走失老人的第一手信息。社区内就再没出现过老人走失类的求助警情。
武汉经验,全国推广
武汉公安的创新实践,为“回家的钥匙”行动提供了可复制的成功经验。随着武汉试点成功,该行动已扩展至郑州、青岛等城市。
![]()
武汉市公安局新闻宣传部门从公益活动初期就深度参与策划,配合央视《法治在线》栏目相继在武昌、新洲等区公安分局组织开展了线下启动仪式,积极沟通央视《法治在线》栏目,争取更多产品配额;同时,联合武汉市公安局治安支队及各区分局,加强产品规范发放、后台数据管理,开展使用跟踪服务。对广大社区民警在推广“回家的钥匙”实践过程中所涌现出的典型案例,新闻宣传部门持续予以关注,专门开设宣传版块推出系列报道,共在武汉电视台《江城警讯》栏目制作播出《回家的钥匙》电视专题25期,其中18期被央视新闻频道《法治在线》栏目选播。
武汉市公安局东西湖区分局民警胡志红更是利用网络平台,将这把“钥匙”送到了更多外地老人手中。胡志红创建了“回家的钥匙服务群”,并通过抖音账号发布了83余期宣传视频,还及时回复群友疑问,甚至深夜也通过视频通话帮助解决技术问题。据统计,胡志红已通过抖音账号向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816位老人发放了“回家的钥匙”。
科技温度,双重守护
“回家的钥匙”不仅解决了老人走失的“生存风险”,更解开了他们的“精神枷锁”。在以往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家庭中,家属常常不得不限制老人出门,甚至反锁家门。如今,这把钥匙扣让老人能在安全前提下保持适当活动自由,维护了他们的生活尊严。一把钥匙扣同时解决了阿尔茨海默病老人“生存风险”与“精神枷锁”的双重困境。
![]()
在武汉公安的率先实践中,警务科技与人文关怀实现了完美融合。据武汉市公安局新闻宣传处负责人介绍:“对于易走失老人的家属来说,就算付出99.5%的努力看管老人,也会因为0.5%的失神而自责不已。‘回家的钥匙’补足了这0.5%的概率,给了家庭十足的安全感。”
截至目前,武汉公安共免费发放“回家的钥匙”共计3709把,累积寻回走失老人165名。
随着“回家的钥匙”行动在全国更多城市铺开,武汉公安的试点经验已成为标准模板在全国推广。央视《法治在线》栏目携手武汉公安用一把把“回家的钥匙”证明:科技的温度在于人的用心,社会的文明在于对弱势群体的关怀。
正如武汉市公安局新闻宣传处负责人所表示:“小小钥匙扣,一头连着责任、一头连着信任、一头连着老人们的平安。我们公安宣传民警责无旁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