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治理的精度藏于边角,民生改善的厚度见于细微。今年以来,我市以“满城芳华”行动为抓手,将12处闲置地、385处已征收宅基地精准改造为“家门口”的微景观,通过部门协同“精准滴灌”、群众参与“共建共享”,让昔日“脏乱死角”蜕变为“幸福花海”,既擦亮了城市颜值,更生动诠释了“人民城市为人民”的核心内涵。
![]()
精准施策:民声为向,把诉求化为实景
“以前杂草比人高,夏天蚊虫肆虐不敢开窗;现在出门就是花海,成了孙女写生的首选地。”泰丰街道都市华府小区居民李阿姨的感慨,道出了闲置地改造的民生温度。这片2000平方米的地块曾是居民“吐槽焦点”,如今已成社区“最受欢迎的客厅”,而变化的起点,正是一份带着温度的“民声清单”。
今年初,我市将闲置地环境改善列为民生重点工程,由市城管执法局牵头组建专项工作组,通过线上线下发放800余份问卷、走访20余个社区,收集居民环境改造意见建议80余条。经梳理,“废弃宅基地”“闲置公共绿地”“杂物堆积边角地”成为群众最关切的三类问题。结合实地勘察与民意排序,12处关注度高、需求迫切的地块被列为首批试点。
“部门联动是关键,群众参与是核心。”市城管执法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改造中园林部门负责技术指导与花卉选种,街道协调用地矛盾,城发集团保障清表与基础设施配套,居民代表全程参与“改造前问需、改造中问计、改造后问效”。与此同时,全市385处已征收宅基地按“中心城区优先、连片示范带动”原则分三期打造,目前中心城区58处点位清表已启动,首批20处点位已完成杂物清理与土壤改良。
![]()
共建共享:双向奔赴,从单向改造到共治共赢
“满城芳华”的生动实践,既源于精准施策,更离不开群众的主动参与。园林街道袁桥社区曾是杂物堆积的“重灾区”,如今通过拆违复绿、见缝插绿,昔日卫生死角变身“小花园”“小菜园”,主干道两旁月季、冬青相映成景,实现抬眼皆绿、移步即园。
“我们推行‘居民公约+双轨积分+福利联动’模式,用积分制激活内生动力。”社区工作人员王亚利介绍,社区鼓励居民打造“一户一景”美丽庭院,对成效突出的住户给予盆栽绿植、积分兑换券等奖励,授予“美丽庭院示范户”标牌,以正向激励推动共建共治共享。
从都市华府小区李阿姨的笑颜,到太丰垸社区花丛间的快门声,再到东荆大堤彩虹路上驻足赏花的身影,那些曾被忽视的“城市盲区”,经“民声”点染、“匠心”雕琢,已然成为居民生活中的“幸福坐标”。
![]()
环境蝶变:死角焕新,“城市伤疤”成“民生画卷”
真正的城市之美,既在繁花似锦的视觉愉悦,更在民心所向的温情共振。我市以“小切口”做好“大民生”,让边角地焕发新生机,用细微之处的改变回应群众期盼,这正是人民城市理念最生动的实践答卷。
泰丰街道太丰垸社区七组,近千平方米的格桑花与百日菊交织成彩色花毯,秋风中粉白花瓣轻颤,吸引市民驻足拍照。谁能想到,这片如今的“后花园”,去年还是堆满建筑垃圾与生活杂物的废弃鱼塘,周边居民曾避之不及。“现在我和爱人每天早晚都来散步,环境好了,心情也舒畅。”居民陈中海笑着说。
这样的“变形记”在潜江处处可见:紫悦枫华小区外,明黄、粉红、淡紫的百日菊簇拥成海,成为居民散步拍照的打卡地;东荆大堤袁桥、深河段,各色鲜花沿彩虹路蜿蜒绽放,昔日杂草丛生的坡面变身邻里共享的“口袋花园”。
![]()
数据显示
我市首批12处改造点位
周边居民满意度达97%
潜江“推窗见绿、出门入园”
正从愿景变为日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