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时节,
蔡甸区侏儒山街道薛山村的
千亩藜蒿基地迎来丰收季。
作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蔡甸藜蒿已占据武汉市场九成份额,
成为名副其实的市民餐桌“常客”。
![]()
蔡甸藜蒿清香脆嫩、病虫害少,是公认的无公害绿色食品。“头茬每天3000斤左右产量,加工完就卖光,根本不够销。”武汉胡永国种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胡永国介绍,他种植的180亩藜蒿采用“水旱轮作”模式,种一季藜蒿后改种水稻,有效保持了土壤肥力。合作社300多个大棚生产的藜蒿因口感清爽、品质优良,备受市场青睐,目前产品已销往湖北周边及湖南、江西、安徽、河南等省份。
![]()
薛山村支部委员李汉云表示,该村种植藜蒿已有二十余年历史,目前全村种植面积近千亩,今年全部换新钢架大棚。通过土壤改良、科学轮作和设施升级,如今亩产收入可达1万元以上。农户根据种植规模不同,年收入从3万元到数十万元不等,藜蒿已成为当地名副其实的“金枝条”。
![]()
自2000年起,蔡甸区利用沉湖野藜蒿的优良基因,通过四次品种改良,将藜蒿供应期延长至8—9个月,产量提升近三倍。2024年,全区藜蒿总产量达16.2万吨,总产值超5.6亿元。随着蔡甸藜蒿生产基地获得省级认证,蔡甸特色农产品在标准化、品牌化建设上不断取得新突破,这株带着荆楚风味的小野菜,正加速走向全国百姓的餐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