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然界中,热是一种无形的雕塑师。它塑造风的方向、山脉的纹理,也在地球内部默默推动岩浆的涌动。臧学昊记得,最初吸引他走进流体世界的,不是实验室里的仪器,而是生活中那些看似寻常的流动——锅中水沸腾时的对流、海面上翻腾的浪花。“流动像是一种语言,”他说,“它让自然说话,也让我们理解自然。”
从好奇到探问
在清华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系求学时,臧学昊开始尝试用计算去“听懂”这种语言。他所研究的,是一个看似古老的问题——热对流。
这是自然界中最普遍、也是最基础的能量传递方式之一:当流体的底部被加热、顶部被冷却时,密度差使得流体在容器中循环,形成如呼吸般的运动——这被称为Rayleigh–Bénard 对流。
“几乎所有自然系统都离不开这种过程,”他解释说,“从地球内部的地热,到大气的环流,再到工业设备里的冷却过程,热对流是能量传递的基本途径。”
然而,真正的世界远比课本复杂。地层不是光滑的平面,而是由岩石、孔洞和缝隙组成的“多孔介质”。热流在其中穿行、碰撞、分岔——有时被加速,有时被困住。
“我想知道,在这样的世界里,热会选择怎样的道路?”
让“热”现形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他通过数值模拟建立了一个热流的世界:一个布满规则与随机障碍的方形空间,模拟岩层或工业材料的内部结构。通过高精度数值模拟,他观察到一个令人意外的规律——障碍并不总是阻碍。在一定条件下,障碍反而能让热流更高效地传递。
“我们发现,当孔隙并不太密也不太稀时,热对流最为活跃。”他解释,“这种非单调的趋势很像自然界的折中智慧:适度的限制,反而让系统更加有序。”
这项发现揭示了一个长期被忽视的现象:在不同流体性质下,多孔结构对热传递的影响机制是完全不同的 。在黏性较强的流体中,孔洞会让热流形成稳定的涡旋,提升效率;而在黏性较低的流体中,它则可能抑制湍动。
“热的流动并非越自由越好,”臧学昊说,“有时,秩序比速度更重要。”
从岩层到思想的循环
对他来说,这不仅仅是一个物理问题,更是一种思维方式。
“热量从高处流向低处,直到平衡。科学的探索其实也是一种对流——想法与想法的碰撞、流动、再平衡。”
在研究的过程中,他逐渐理解了自然的节奏:热在岩层中循环,像思想在头脑中翻滚;它不断寻找新的路径,不断重新组织秩序。
他的研究将会被应用于理解地热能提取、碳封存和能源效率优化等领域——这些都是人类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方向。但在臧学昊看来,科学的意义并不止于技术应用。
“热对流的本质是能量与结构之间的博弈。研究它,就是研究自然如何在混沌中建立秩序。”
研究的初心:读懂自然,而非控制自然
“很多人做科学是为了预测和控制,”他沉思片刻说,“但我更希望去理解——为什么自然会选择这样的方式,而不是别的。”
从海浪到岩浆,从空气到血液,流体构成了世界的底层逻辑。
臧学昊的研究让我们重新认识这些平凡又宏大的过程:热的传递、流动的形态、秩序的生成。(张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