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艺术家卢浩源凭借公共艺术装置《RIDE哪吒闹海》(Nezha's Ollie: Riding the Waves of Legend and Subculture)(RIDE, Nezha and the Tide)斩获罗马设计奖(Rome Design Awards)与纽约产品设计奖(New York Product Design Awards )双项银奖,数字作品《Clink》同时获得纽约数字设计奖(New York Digital Awards)银奖。这些奖项的获得进一步反映了卢浩源在跨领域艺术创作上的深厚功力,并突出了其作品在设计、文化表达和媒介语言上的独特视角。
作品《RIDE哪吒闹海》
这两项作品分别属于公共艺术和数字影像两个不同领域,但都展现了卢浩源在传统文化当代化表达方面的探索。《RIDE哪吒闹海》作为其公共艺术领域的重要创作,集中体现了这一特点。该项目是以中国传统神话人物“哪吒”为灵感的大型公共艺术装置,将传统神话符号与现代工业材质不锈钢相结合。通过充满动感的未来主义造型语言,实现了公共艺术在文化转译与空间介入方面的创新实践。2025年,该作品同时斩获罗马设计奖"装置与展览类"银奖和"纽约产品设计奖"银奖。
罗马设计奖作为欧洲最具影响力的设计奖项之一,特别关注文化传承与创新表达的融合;而创立于1951年的纽约产品设计奖,则是北美地区公认的权威设计赛事,其评审标准强调艺术价值与社会效益的统一。卢浩源凭借作品在文化转译与形式创新方面的突破,赢得了这两个奖项的银奖。
作为《RIDE哪吒闹海》的创作者,卢浩源全程主导了从概念设计到最终落地的全流程创作。他不仅负责3D建模与渲染的技术实现,更在工程对接中确保了艺术理念的完整呈现。通过将现代工业材料与中国神话叙事相结合,成功塑造出一个兼具传统精神内核与未来视觉特征的艺术符号。这种对材质语言与文化符号的双重创新,正是作品获得国际认可的关键所在。
作品《Clink》
除传统雕塑与装置艺术外,卢浩源在数字艺术领域展现出卓越的跨媒介创作能力。其数字动画作品《Clink》通过原创的数字景观与视觉效果,构建了一个融合后现代语境与新波普美学的虚拟世界。该作品荣获2025年纽约数字设计奖(New York Digital Awards)实验媒体类银奖。作为全球数字艺术领域具有影响力的奖项之一,纽约数字设计奖创立于2012年,以其对数字技术创新与艺术表达的严格评判标准著称。评委会高度认可作品在数字艺术语言上的突破性探索,指出该作品"通过赛博朋克美学重构传统鬼神文化符号,在虚拟空间构建中展现出独特的文化转译能力"。
《Clink》的成就源于卢浩源对数字创作全流程的深度把控。作为独立创作者,他全程负责从概念设计、三维建模到动画渲染的各个环节,将传统美学元素转化为富有未来感的数字视觉语言。作品通过独特的色彩系统和动态构图,创造出层次丰富的虚拟空间体验。其创新的非线性叙事结构,将压迫与觉醒的主题转化为富有张力的视觉语言,特别是通过"链岛"这一核心意象,成功实现了传统建筑元素与数字时代隐喻的有机融合。《Clink》对技术语言与艺术表达的协同把控,是其获得国际认可的重要因素。
艺术家卢浩源
从实体雕塑到数字动画,卢浩源的创作轨迹清晰地展现了他作为跨媒介艺术家的综合能力。他专注于雕塑、数字动画、建筑装置与视觉文化等多个领域的艺术创作,并在多个项目中承担设计、建模、动画创作等多重角色,展示了其作为跨学科艺术家的综合素养。卢浩源的作品融汇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视觉技术,探索当代艺术创作的多样性与表达方式。同时,他也对媒介转化保持高度敏感性,无论是在雕塑作品中的空间体验,还是数字动画中的视觉叙事,均体现出其在造型语言与文化思考上的深度磨合。
随着全球艺术界对跨文化表达与技术融合的持续关注,卢浩源的艺术创作展现出独特的多元文化视角和技术创新。他的作品不仅回应了传统文化现代化的需求,同时紧密契合当代艺术对数字化、虚拟空间等前沿领域的关注。《RIDE哪吒闹海》与《Clink》分别从实体空间与数字媒介两端,展现了他对于“当代景观”的多重理解与建构能力。此次三项国际大奖的获得,标志着卢浩源艺术创作的国际认可度显著提升,也为其未来在国际艺术舞台的持续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