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5日,江汉平原“铁水公空”重大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工作摆上了湖北省委的会议桌。
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忠林主持研究推进江汉平原“铁水公空”重大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工作。他指出,要高度重视、下定决心,把江汉平原重大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工作摆在突出位置抓紧抓实,力争在“十五五”时期取得明显进展。
这意味着,江汉平原主要涉及的武汉、荆州等11个市的56个县,将在未来几年迎来基础设施补短板的重大机遇。对于区域内的3200万老百姓来说,今后出门更方便,用水更有保障。
江汉平原位于湖北中南部,由长江和汉江冲积而来,是荆楚文化的发源地,历来有“鱼米之乡”的美誉,在全省发展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面向“十五五”,该区域交通支撑不够、水网韧性不足等问题凸显,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产生了明显制约。
湖北省委及时把脉问诊,确定措施:立足区域现有基础,推动“铁水公空”基础设施“联网、补短、提能”。
织密路网所有县城15分钟上高速
要发展,先修路。
江汉平原“缺路”主要表现为供需不足。
以铁路为例,江汉平原每万平方公里铁路里程和高铁里程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怎么办?会议提出,要高度重视、下定决心,把江汉平原重大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工作摆在突出位置抓紧抓实,力争在“十五五”时期取得明显进展。
未来5年,湖北高速公路将继续拉开骨架、畅通血脉,江汉平原的经济"血管"将更加丰富。省交通运输厅相关负责人透露,目前正全力推进江汉平原地区24个重点高速公路项目,总里程达1203公里、总投资2180亿元,从2026到2030年,争取每年至少建成三条高速公路项目,用五年时间完成1000公里以上,届时可实现所有县城15分钟上高速。
省发改委介绍,未来将实施三大工程,尽快解决江汉平原铁路短板。
实施高铁贯通工程,推动沿江高铁武汉至宜昌段、呼南高铁襄阳至荆门段年内开通,实现荆门京山、钟祥和天门市通达时速350公里高铁,争取一批铁路项目纳入国家规划并尽早启动实施。
实施货运提能工程,支持加快组织实施长荆扩能改造等项目前期工作,构建沿江货运铁路新通道。
实施铁水联运工程,充分发挥长江、汉江水运优势,推动一批铁路专用线与港口无缝衔接,降低社会物流成本。
此外,荆州沙市机场改扩建即将启动,松滋、荆门屈家岭、天门、石首等一批通用机场也正加紧谋划。
“我们将抢抓机遇,力争让荆州的综合交通建设再上一个新水平。”荆州市交通局副局长何波听到这个好消息后兴奋地说。
湖库连通年新增引水量8.2亿立方米
江汉平原境内江河湖库密布,印象中似乎并不“缺水”。
但是,近年来,极端气候导致江汉平原连旱频发,加之工程体系不完备、引水条件变差等问题,区域供水安全保障格局面临严峻挑战。
为此,会议提出,要积极推进引江补汉沿线补水、鄂中丘陵区水资源配置等工程早日开工建设,推进区域河湖水系连通,提高城乡生产生活用水保障水平。
“水是农业的命脉,近年来高温干旱天气频繁发生,每年春灌、夏灌主要依赖天门绿水堰水库放水。”天门市皂市镇长寿村党支部书记杨建军说,水源有了保障,农民才更愿意、更有信心种田、种更多的田。
如何将江汉平原水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我省统筹近、中、远期措施,着力构建安全韧性水网。”省水利厅相关负责人介绍。
近期,发挥现有工程体系作用,强化漳河、高关等25处骨干水源水库调蓄作用,实施177处生活取水设施维护改造,保障江汉平原3200万人供水安全。
中期,有序推进鄂中丘陵区水资源配置、引隆补水、高关引调水等工程前期工作,预计可新增年引水量8.2亿立方米;谋划推进洪湖等主要湖泊水系连通,力争到2030年形成“增效扩源、湖库连通、丰枯互济”的供水保障格局。
远期,谋划兴建引江补汉输水沿线补水等跨流域引调水工程,这些举措如同在荆楚大地上编织经纬,终将形成一张“纵横贯通、多源联调、韧性安全”的省域水资源配置网络。
荆楚安澜,江汉平原将处处是鱼跃稻香的动人胜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