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有这样一位爱国英烈父亲感到非常骄傲!”郑行福烈士子女在《追念我的亲生父亲郑行福烈士》一文中写道。
在2014年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名录中,郑行福烈士的名字赫然在目。
1902年,郑行福出生于红安县七里坪镇清水塘村的贫农家庭,兄弟几个都为地主干重活。受革命浪潮影响,1928年他投身土地革命,成为农民运动骨干。因遭国民党反动派追杀,他四处躲藏,1929年正式参加革命,1931年加入红军与中国共产党,历任排长、连长、营长,参与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反“围剿”作战。
1932年10月,郑行福随红四方面军主力西征入川;1935年任红四方面军第31军93师271团政治委员,率部参加了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反“三路围攻”和反“六路围攻”战斗;同年5月参加长征;1936年7月任红四方面军第31军供给部部长。
抗战全面爆发后,郑行福于1938年3月从延安调到新四军工作,曾先后担任新四军江北游击纵队政治部副主任、主任等职,在反“扫荡”战斗中,致力于部队的政治工作和队伍建设;其间,他多次率部参加对日寇的战斗,出色完成上级交派的各项任务。
1939年4月,随叶挺军长到江北,郑行福任新四军江北游击纵队政治部主任;皖南事变后,纵队与其他新四军部队合编为新四军7师,他任新四军第7师供给部部长。
1943年3月17日,日军第116师团和第15师团各一部及伪军共6000多人,分8路向皖江抗日根据地巢县、无为中心区大举“扫荡”,新四军7师各部经两周激战,毙、伤日军300余人,粉碎了日军的“扫荡”;在反“扫荡”中,郑行福不幸受伤被俘。
日寇发现郑行福是新四军高级干部,使用各种办法诱使他投降,但他始终英勇不屈。敌人企图为他单独拍照,以宣扬“战绩”。他拒不抬头,使敌人企图无法得逞。日寇又对他受过重伤的身体百般折磨,严刑拷打,但他咬紧牙关,视死如归,最终遭日军杀害。
“在被关押期间,父亲发现土屋墙壁是泥土垒成的,只要有水就可把墙壁软化。于是,父亲动员被俘战友设法把一处土墙弄湿,待天黑时用手把土墙刨开一个洞,趁敌人不备纷纷逃出。但是,因为父亲伤重不能走路,他坚决拒绝战友抬着他出逃的好意,就这样把逃生的机会让给了战友,自己却被敌人杀害在长江边。听到这里,妈妈和我都流下了热泪。”郑行福烈士子女在《追念我的亲生父亲郑行福烈士》文中有这样一段催人泪下、更让人满怀崇敬的记述。
郑行福牺牲后,他的妻子怀着几个月大的胎儿,带着两个年幼的女儿,坚持在新四军7师卫生部门工作,继续参加与日寇和顽伪势力的战斗;后迫于无奈,子女分别被寄养在几位老乡家中和部队保育院,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与亲人团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