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青果山到珞珈山,田艳青“走”过了不同寻常的19年。
7月22日,全国普通高考录取结果查询显示:田艳青以高考631分(少数民族加分10分)被武汉大学历史学类普通批录取。
她通过手机,第一时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曾经为自己打造了“一个人的小学”的支教老师袁辉。
田艳青与袁辉老师的聊天记录
在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巴东县清太坪镇青果山村,看着田艳青长大的乡亲们都知道,对这个从小患有“成骨不全症”的“瓷娃娃”来说,“一切就像是个神话”。
十九年,七次骨折,身体的不便与绵延的大山,没有禁锢住这颗被众多善意托举起的心。身高定格在1.4米,田艳青的人生正在铺展出新的画卷。
在家“读”完的小学
田艳青的家位于青果山村的一处山坳里,父母务农,家里有个姐姐。从小,“一不小心就骨折”成为田艳青需要时时面对的考验。
1岁多时,她坐板凳不慎滑倒,第一次骨折;5岁,和小狗玩耍时摔倒,第二次骨折。2012年9月,6岁的田艳青到邻村的姜家湾教学点上学。担心她再次骨折,父母对她的叮嘱是“不要跑跳”。
伴随新学期开学,南京大学毕业生袁辉出现在了姜家湾教学点。
这个校园里的高材生毕业时谢绝了导师推荐的工作机会,辗转四川、贵州的几所村小支教。听说了姜家湾教学点“拐杖老师”谭定才的故事,24岁的他来到距离老家江苏徐州1000多公里的这里。
课间孩子们爱打闹,聚在一起玩滑梯,只有小艳青一个人倚在教室门口,神情“冷静而严肃”。袁辉上前询问她为什么不和同学们一起玩,她默不作声,没有理会这位完全陌生的老师。
然而转眼,田艳青又因自己的“不礼貌”而后悔,她找到袁老师,怯生生告诉他,妈妈不让她跑跳。
上一年级没几天,在回家路上,田艳青再次骨折了。
县民族医院邀请专家会诊,确诊田艳青患上了“成骨不全症”(俗称“玻璃娃娃”)——骨头异常脆弱,哪怕是遇上轻微碰撞,也可能发生严重骨折。
田艳青在校园里的小学时光戛然而止。
彼时,父母忙于农活,休学在家的田艳青只能坐在轮椅上,不能下地行走,一个人终日枯坐。“每天面对的只有一间房,四面墙,一张轮椅,一扇窗,整个世界都陷入了灰暗。”
多年后,田艳青常常在想,如果没有那天袁辉老师身影在家门口挤出的那道光,在这个普通的小山村里,自己这样的女孩儿原本只会像野草一样,困在大山任其枯荣。
留意到田艳青没来上学,袁辉上门家访后决定送教上门。
袁辉老师给田艳青上门送教
第一年,袁辉每周抽出两段午休时间,徒步3公里来到田艳青家中,所有科目一个人教。
一年后,因教学点合并,袁辉转至清太坪镇白沙坪小学支教。学校到田艳青家的路程也增至8公里,袁辉专门购置了一辆二手摩托车送教,随着田艳青课业任务增加,上课频率也提高为1周3次。
遇上下雪天,袁辉便翻山越岭走路前往,单程需要两个多小时,鞋子被雪水打湿、裹满泥巴、摔跤……寒来暑往,算上休学的大半年,田艳青在家“读”小学用了近7年时间,袁辉送教未缺席过一次,骑坏了3辆二手摩托车。
其间,袁辉不止一次有“入编”等机会离开清太坪镇。但他放心不下田艳青,选择了留下。
“看到整个世界,光彩才会映照到眼里心里”
话不多,是田艳青留给袁辉的最初印象。不过,一两次的上门辅导过后,袁辉便发现这个孩子并不封闭,而且擅长思考与表达。
田艳青的眼神总是专注的,如一汪平静的湖水。袁辉注意到,无论是阅读速度还是思考能力,小艳青都超出了同龄孩子的平均水平。
或许正是由于身体的特殊状况,田艳青善于摈除外界的喧嚣。袁辉带给她的新书,她一周内就看完,还能讲出自己的见解。家里装了电脑,田艳青对社交媒体与电子游戏不感兴趣,只是用电脑上网课、听英语。闲暇时,她更愿意去观察家门口大自然的一花一叶,用手机拍下它们的美好。
田艳青拍摄的照片
这些习惯,是袁辉潜移默化间“带”给田艳青的。
语数外的功课,并不是袁辉上门辅导田艳青期间的全部。逗逗家里养的小狗,看看山间的风起云涌,与家里人闲谈,这都是学习之余,他们一同去做的事。田艳青观察到,再寻常的事物,在袁老师的眼里与镜头下也能充满生命力,渐渐的,她也拥有了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在袁辉看来,正是因为身体受限,田艳青更要学会“看见”生活中的美好,“看到整个世界,光彩才会映照到眼里心里”。
得益于袁辉的鼓励,田艳青对做手工有了兴趣。她自己摸索,学会用甘蔗皮编成小筐,用秸秆制成小人,还能捏出栩栩如生、形象各异的泥牛。在大家欣赏的眼光中,小艳青找到了自信。
2018年《最美巴东》春节晚会上,田艳青携她制作的手工艺品亮相,许多爱心人士争相认购。她缝制的长颈鹿玩偶,以1280元的价格被县城一家幼儿园购买。
袁辉还教田艳青写诗。身边的小狗、天上的流云,都能成为小艳青笔下的意象。田艳青逐渐明白,哪怕身体被困一隅,也能通过读书、写作等方式来收获内心的丰盈。
袁辉老师朋友圈截图
直到田艳青住校读初中后,袁辉才从白沙坪小学转走,继续在恩施州内的山乡中小学支教,并定期去看望她。
阅读,是田艳青获取内心的平和与自洽的方式。田艳青喜欢李清照,在她眼中,李清照命途多舛却能在逆境中磨练出满肠豪气,作为封建时代的女性还能凭借才情名垂千古,是自己最钦佩的一位词人。对于古今中外的人物,她总能挖掘到他们的闪光点,用辩证的思维去学习他们的品质。
高中课余,田艳青喜欢坐在校园的树下,从樱花花瓣纷飞看到梅花傲寒而绽,还会在日记本上写下所见所思所感。夜晚躺在床上,她以自己为主角在脑海中编排剧本,任凭想象力驰骋。在文字与想象力之间,她开辟出了一方属于自己的天地。
母亲张彩林常教导田艳青,读书是她唯一的出路,读好书才能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对于田艳青来说,知识不只是为了求生活,更是为了温养心境,带着灵魂去往那些身不能达的地方。
“玻璃娃娃”不是“玻璃心”
初中时,白沙中学专门腾出了一间改造房供她母女二人居住。但他们的日常生活仍有诸多不便。
受手术影响,田艳青的双腿有些不齐,常年缺乏锻炼又使得她肌肉力量不足,需要身材瘦小的母亲背着往返于宿舍与教室间,遇上雨雪天这一小段路更是艰难。
田艳青下定决心加强锻炼。每天早上6点,一个拄着双拐的弱小身影准时出现在操场上,在母亲帮助下一瘸一拐地向前挪动。一个学期后,田艳青便能拄着拐杖独立行走了。
2021年,田艳青以全镇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湖北省示范高中巴东一中。
高二时,数学难度提高,田艳青的成绩一度有所下滑。她便一个知识点接一个知识点地反复刷题。班主任陈海清老师盯自习时,常在转了好几圈过后发现,田艳青依旧在“啃”同一道题。遇到实在弄不懂的知识点,她便寻求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刨根问底。
不是没有因身体困局思绪起伏而烦恼的时刻。每当这时候,田艳青会大声唱歌,然后拼命背书、做题,“烦恼很知趣,很快就溜走了”。
坚强而又温和,谦虚而不自卑,是老师们对田艳青的一致评价。
高中同桌宋林芳刚认识田艳青时,说话有时会担心伤害到她。但很快便发现,她并不如自己想象的那样敏感,聊到自己的身体状况时,也十分坦然。课间,这个爱说笑的姑娘的坚强和阳光更是让自己钦佩不已。
积极乐观的田艳青
“玻璃”也能折射阳光
在擅长的科目上,田艳青有自己的一套学习方法,经常有同学跟她探讨解题思路,她总是毫无保留地分享给同学。
“有时我没搞懂一道题目,她比我自己还急”“多亏有她耐心的讲解,不然我的地理成绩不会提升得这样快”,在同学们眼里,她俨然一位热心的“小老师”。
巴东一中的师生全都关照着田艳青。刚分班时,陈海清将田艳青的座位设置在讲台旁,方便她进出教室,也避免周围同学打闹磕碰到她。而后留意到她需要仰着脖子看黑板,又将她的座位往后调整,旁边安排的都是数学成绩好且比较文静的女生。
在田艳青身边,同学们都会留意着,不会毛手毛脚。
让田艳青至今印象深刻的是,一次体育课由于身体原因没有去上,课后她的课桌上出现了一根带着迎春花花骨朵的枝条。这明黄色的花苞,被田艳青珍藏了起来,竟在她不曾察觉之际悄然绽开了。
田艳青对于爱是敏锐的。
小学期间,袁辉一次上门辅导时,为她带来了一块随写随擦的手写板。他告诉田艳青是在街上注意到其他小孩手上拿的新奇物件,觉得十分有趣,立马给她也买了一块。欣喜之外,田艳青读到了袁老师无微不至的关切。
高中历史老师向丽对田艳青印象深刻,除了她的成绩优异和身体特殊,更因为每次田艳青找她询问疑难问题,总会给她带一颗糖,甜蜜而暖心。
她也想要成为传递善意的人。
听到高中英语老师讲述大凉山女孩走两个小时山路上学的故事,田艳青记住了这些遭遇,决心进入大学后加入支教公益社团,通过一些力所能及的行动来帮助山里的孩子。
考入武汉大学历史学专业,是田艳青心之所向。小学时,袁辉带来了青少年版《史记》,她读起来津津有味,一颗种子悄然在心底埋下。在中学阶段的学习与课外阅读中,历史成了她认识世界、反思人生的镜子。而改写了自己命运的袁辉老师自己,也毕业于南京大学的历史系。
面对即将开启的大学生活,她充满向往。
招生老师在接受咨询时也表示,如果录取会为她提供单独的寝室。从宿舍到教室间的距离如何跨越?社团生活如何参与?母亲能否像高中时一样继续陪伴在自己身边?……需要考虑的现实困难依旧很多,田艳青并不过于焦虑。
在这个才19岁的姑娘看来,活在当下,是袁老师给她带来的“最重要一课”。而此时的袁辉老师已走进大山支教13年,就在距离她不到一百公里的山村学校,继续播种希望。
田艳青与袁辉老师的合影
病痛的枷锁可能会束缚她的“玻璃身”
却无法囚禁她的“钻石心”
田艳青,祝福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