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毕业于南开大学,是2016年被万松考官挑选进大数据实战应用中心的第一批民警。和他共事的9年是不断学习探索和创新发展的9年。记得刚到大数据实战中心,那时候全国公安系统还很少有人非常系统、规范地写数据分析报告,找不到优秀的范本,万松就带着我们最初进入中心的6个人从零开始摸索。
他经常给我们强调:“我们首先要有实事求是的精神,结合实战中需要我们解决的问题,学习用数据说话,用数据支撑观点,这样我们的分析研判才会给领导提供决策帮助,千万不能为观点去找数据。”这句话他带头坚持执行,也成了我们工作的铁律。
刚开始写数据分析报告困难特别多,数据散落在几十个系统里,有的在Excel表,有的甚至在纸上。我们每天锲而不舍地干三件事:找数据、治数据、建模型。
记得2017年写第一份跨年夜安保相关分析报告时,为了核实江汉路的人流预测值,万松带着我们蹲在指挥中心调出三年的监控录像,一帧帧硬数图像里的人头。我记得那份报告里268个数据,他拿着计算器挨个验算,发现有个小数点标错了,立刻用红笔圈出来:“不要看这个警力部署差了0.1%,放到现场就是几百人的安全隐患!”
从那时起,每年从归元寺祈福到国庆灯光秀,每逢重大节点我们就一起熬夜。我们每年完成20多篇重要报告,8年攒了160多篇。每个数据他都认真琢磨、思考。
直到今年端午节前,他还在帮我们审核、完善风险研判报告。记得5月26号中午12点,他打电话叮嘱我说:“下午4点开会,把模型误差率再核一遍……”这竟成了他最后一个工作电话。
他研究问题时很坐得住,但他决不闭门造车想当然,他跑基层调研的劲头最让我佩服。有一次,分局交上来的一份报告只有两页纸,数据逻辑写得不清楚。万松就开着他的旧轿车,带着我们跑遍全市各个分局,核对情况、教授方法、现场培训,不厌其烦。在他的帮助下,每个单位水平普遍提升,渐渐有了自己的数据分析师,写的报告更规范、更有实用价值。
后来,万松组织我们把这些经验写成一本教材——《大数据分析与警务实战》,让更多的同行能够通过自学当好一个数据分析师。有一次去北京参加业务培训,一位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的老师在讲台上举着这本书,向学员们推介:“武汉公安的这种模式值得学”。我鼻子突然发酸——这书的每一章可都是万松带着我们认认真真打磨出来的。
他牺牲后,我常常想起一个细节:每次报告印刷前,他总要把封面抚平了才交上去,像给女儿整理衣衫。现在轮到我们抚平那些他未写完的页码了。我在心里默默地说,您领我入门时的教诲,我们会一直规范地做下去——“用数据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