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聚宁森工的车间主任到乡村带头人,咸安区汀泗桥镇聂家村党总支书记邓继承用7年埋头实干,让曾经不起眼的小村变了模样:村民腰包鼓了,村容村貌新了,现代化的企业落户了,琅琅书声从更多的民居中传出来了,“湖北省生态文明村”“咸安区基层治理先进村”等荣誉牌匾,都挂到了村部的墙上。
土地“活”:巴掌田变大田,零纠纷无烦恼
“不能伤害村民种田意愿,不能伤害曾经的承包大户利益,还要让村民收益实现增长。”去年9月,咸安区入选全省“小田并大田”试点,作为试点村之一,邓继承亮出这个暖心开工宗旨,让聂家村一举成为4个试点中速度最快的村,完成率100%,且实现“零纠纷、零上访、零赔偿、零阻工”。
“今年4月撒的稻种,看,长势不错!” 夏日阳光下,聂家村1680亩连片的稻田郁郁葱葱,新修整的沟渠内流淌着汩汩清水。邓继承介绍,去年9月之前这里还是一片杨树林、桂花林、鱼塘、吊瓜地夹杂的“巴掌田”“皮带田”。
养牛户罗清,在自家位于整个整治地块中间的4块共8亩承包田里种了高粱、玉米和牧草,作为30头牛的口粮,听说整治后要集中连片种水稻,不乐意了;“那我的牛吃什么?”
村里没有“一刀切”,把他的8亩田置换到连片地块最边缘,方便他继续“种草”。如今他乐了:“原来我的田分散成4块,现在集中连片了,更好耕种了,也不担心跟种水稻的村民因为除草剂飘过来伤害牧草发生矛盾了。”
流转耕地180亩的种植大户程威,听说变成大田了就要涨流转费,心里犯愁。邓继承帮他算账:田块零碎机械不便,整治后“田成方、渠成网、路相通、旱能灌、涝能排”,机械耕种效率将大大提高,能种的地会更多。
如今,邓继承的预判已成真,程威流转了490亩田种水稻:“现在环境好多了,下田心情都舒畅了!”
72岁邓仁星家,原来6亩田分散成5块:“大型农机进不去,只能用手扶拖拉机耕田,收割还只能手工用镰刀割,费时费力,只能自己种。”整治后的耕地田成方、渠相连,大户上门流转他的6亩田,每亩得流转费280元。
产业“活”:高粱红遍野,鸡苗产业兴
时值盛夏,聂家村8组1100亩连片的高粱垂穗转红。“原来这里大部分都是杨树,少部分种了菜,还有一部分撂荒。”邓继承回忆,这里作为耕地流出整治地块,涉及108户村民,阻力重重。
如何破题?继续算账:一亩杨树生长10年平均年收益只有100元,整治出来流转给大户,每亩租金保底200元,收益直接翻番。
邓继承还争取到200万元资金,新修4公里灌溉水渠从双石水库引水,解决了该地块不通水的困局;修通1.5公里产业路,5座机耕桥;为了提升地块肥力,首季免费交给新民农机合作社种植玉米、油菜。
今春,引进的高粱种植大户在这里全部种上高粱。“8月收割第一茬,11月收割第二茬,今冬轮作一季油菜作绿肥,明年产量会更高。”亩产超800斤、保底收购价每斤2元的高粱,可使亩均收入超过1600元。
看着临近的彭碑村早年引进咸宁温氏家禽育种有限公司后的变化,邓继承眼热心跳;“2024年总产苗1100万羽,销售父母代250套,涉及商品肉鸡2.6亿只,辐射全国约8.68%的优质鸡市场,销售收入5000多万元。如果聂家村也有这么一个项目,闲置山林可盘活,还可带动务工,多好!”
心动不如行动。邓继承邀约温氏集团负责人前来考察,很快,项目成了——聂家村一组山林很适合发展鸡苗育种,公司租赁土地约147亩,建现代化育种场。
眼下,工地建设正酣。“土建承台已施工完毕,4栋鸡舍已拔地而起,正在安装顶棚。”咸宁温氏家禽育种有限公司负责人表示,“预计今年年底上设备,明年就能投产。建成后,年可提供30万套祖代种鸡,辐射全国20%优质鸡市场。”
人心“活”:助学课堂暖,读书风气浓
7月16日,聂家村“希望家园”热闹非凡,咸安区图书馆送来一场精彩的《哪吒闹海》皮影戏表演,40余名孩子正兴高采烈地观看。表演结束后,孩子们还自己动手组装皮影人物,上台体验皮影戏的操作。
“太好玩了,以前只在电视上见过呢。”3年级的郑乐萱每天由爷爷送来,很喜欢希望家园绘画、手工、京剧、科业辅导等各种课程。
“从2021年开始开班,今年是第5年了。”邓继承介绍,暑期课堂每年人气都很高,累计已有289个孩子参加,还有家长自发送来西瓜、李子、荔枝等各种水果和蔬菜,更有家长义务过来给志愿者们做饭。
“1980年代那么困难,村里还出了两个北大高材生,到如今,村里的文脉更不能断!”邓继承上任以来,连续举办五届“教育助学”活动,从最开始只奖励考上一本大学和重点高中的孩子逐步扩大范围,并完善奖励等级制度,到去年村里拿出2.7万元奖励2个考取研究生、8个考上重点大学、6个考上重点高中的孩子,5年下来,共给53名中考、高考、考研优秀学子发放12万余元助学金。
“希望今年的优秀孩子更多!”邓继承满怀期望。( 通讯员 李婷婷 王杰 周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