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热浪翻滚,蝉鸣声声。当你途经河滩、池塘或沟渠,请务必保持距离,切勿踏入!这些看似平静的水域中,可能潜伏着一种肉眼不可见的“健康威胁者”——血吸虫。人或动物一旦接触到户外有潜在风险的水体,血吸虫尾蚴10秒钟就会钻进皮肤,进而感染血吸虫。14天或40天后(急性血吸虫病潜伏期平均为41.5天),出现发热、乏力、咳嗽、腹痛、腹泻等多种不适症状,感染较重者会迅速出现消瘦、贫血、腹水等。同时需警惕的是,患血吸虫病如果长期未得到有效治疗,会出现肝硬化、腹水或巨脾等,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
感染血吸虫,离不开一个关键“帮凶”:钉螺。钉螺是血吸虫唯一的中间宿主,血吸虫的幼虫(尾蚴)藏匿在钉螺体内。因此,抵御“血吸虫”入侵的核心策略就是——远离可能有钉螺的水域!(1)河流、湖泊、池塘、沟渠、草滩等已查明或可能有钉螺分布的水体,一律视为禁区。坚决抵制户外游泳、池塘嬉戏、捕鱼、摸虾、休闲垂钓等风险行为。牢记:不下水,零风险。(2)如因防汛抢险、农业劳作等必须下水,须穿长统防水胶靴、雨裤、戴胶皮手套等,构筑物理屏障,也可在下水之前涂抹防蚴膏,防止尾蚴入侵。在汛期淌水或下水劳作后请保持警惕,若2-4周或1-2个月时间内出现发热、咳嗽、以及腹胀、腹泻、脓血便等消化道症状,请立即就医,并告知医生自己接触过户外水体,要排查血吸虫病。
在此提醒有防暑降温需求的朋友们,请选择卫生达标、严格消毒的正规游泳馆或水上乐园。若见到血防警示牌,应自觉远离高危区域。并谨记:不下水,不接触户外水体,严防感染血吸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