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堰市六堰人民广场附近,居民们总能见到55岁的社区民警张培华忙碌的身影。自2015年担任广场社区民警以来,他十年如一日扎根于此,走街串巷守护平安。作为十堰市的文化中心、金融中心和群众休闲娱乐中心,广场社区面积达1.9平方公里,实有人口9000余人、房屋3700余间、单位300余家,拥有多个大型金融机构和商超、夜市,治安管理任务尤为繁重。深知责任重大的张培华,正是用脚步丈量着这片区域的每一寸土地,用行动践行着自己的职责。
立足三字诀,深耕细作筑根基
张培华将社区警务工作的核心凝练为“长、熟、近”三字诀,并身体力行。
“长”在社区是他的工作常态。他坚持将大部分工作时间沉在社区,就地接处各类纠纷、求助、举报等警情,带队开展巡逻防控,凡是社区发生的案事件,他都第一时间到场处置,将社区警务室作为主阵地,切实提升了警务质效。
“熟”悉社情是精准管控的基础。他不断加强入户走访,深化信息采集,对社区内的人、事、物、场所等治安要素了如指掌,并联合街道、社区强化基层治理,精准施策降警情、控发案、除隐患、治乱点、防事端,使这个治安压力巨大的社区实现了连续七年“平安无事”。
“近”贴群众则延伸了服务温度。为了让警务工作更贴近居民,他在辖区物业小区和单位建立了12个警务联络点,物建培养了12名警务联络员,经过培训的联络员能协助民辅警就近开展服务群众、搜集社情民意、采集信息、调解纠纷、防范宣传、警情回访等工作,大大延伸了警务触角,让服务就在群众身边。
聚焦矛盾化解,创新机制提效能
张培华始终把群众的烦心事当作自己的心头事,积极化解矛盾守护和谐。2025年1月,他在走访中得知辖区一家餐馆因经营不善准备停业,但拖欠了10多名员工两个月的工资。张培华立即找到餐馆老板张某了解情况,并多次督促其尽快筹集资金,最终张某筹集到10万余元,将拖欠工资如数发放。
同年5月,广场某小区居民张某因噪音问题怀疑邻居多次报警,张培华和社区网格员入户调查发现,噪音源是隔壁某公司仪器所产生,他随即找到公司负责人要求处理,并指导加装视频监控,彻底解决了问题,化解了邻里误会。
在化解个案的同时,张培华更注重创新机制提升整体治理效能。他积极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大力推行“警物联勤、警民联调、警企联防”机制,在警务室设立警民联调室,在小区、单位建立7处警民联调点,广泛吸纳社会力量参与问题联治、工作联动、平安联创,形成强大合力。针对文化街夜市治安复杂的特点,他推动建立“平安驿站”,推行“十店联防”和“夜市警务”,使该区域警情显著下降。
深化为民服务,凝聚力量共缔造
张培华的用心服务不仅体现在化解矛盾和安全防范上,更体现在对困难群众的深切关怀上。辖区残疾居民叶某因前公司拖欠工资生活陷入困境,张培华了解后,立即帮助其到劳动仲裁部门咨询,引导其通过法律途径维权,并积极协调社区为叶某申请低保,最终成功获批。2025年来,张培华先后为群众办理户籍业务200余件,化解矛盾纠纷150余起,服务群众400余人次,赢得了广泛支持和好评。
为了汇聚更强大的平安力量,张培华坚持“共同缔造”理念。他与社区干部紧密协作,发动下沉党员干部、治安积极分子、社区干部、小区物业(单位)保卫人员、特种行业从业人员等社会力量和志愿者,组建了12支共计90余人的义警队伍。这些佩戴“广场红袖标”的义警队伍常态化开展治安巡防、安保维稳、矛盾调解、反诈宣传、法律宣讲、为民服务等工作。
他创新推出“义务巡逻积分兑奖”机制,有效激发了群众参与群防群治的积极性,在防范宣传、线索上报、情况摸排、纠纷化解等基础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在平凡的社区民警岗位上,张培华倾注满腔热情和全部精力,曾荣立个人三等功2次、嘉奖6次,荣获“全省优秀社区民警”“全省金融机构安保工作成绩突出个人”“全市优秀共产党员”“全市公安机关服务管理标兵”“全市公安国保优秀国保专干”等多项荣誉。他用忠诚履职、爱岗敬业,在广场社区这片热土上,交出了一份“警民同心、共创平安”的生动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