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通山县的一个偏远山村——林上村,一场没有外部投资、没有企业介入的“造村运动”正在悄然进行。它源于一位72岁退休老人的执着,凝聚了15户村民“抱团建房”的决心。这不仅是一次对破败家园的物理重塑,更是一场探索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的深刻社会实验,为我们美丽乡村建没提供了一个鲜活的基层样本。
破旧立新:重塑乡村美景
厦铺镇林上村,地处幕阜山脉深处,距离镇中心约30公里,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偏远村落。这里山路崎岖,是厦铺镇最为偏远的行政村之一。村里的一个黄姓自然湾,家族屋场历经几百年风雨的洗礼,加之都是土木结构,已是千疮百孔,由于条件所限,人口外流严重,原来的老房屋垮塌严重,破败不堪,不但与周围的景色不协调,打工人员回家也是处于无房可居的尴尬境地。
因此,改变现状迫在眉睫。
2022年,从咸安区农商行退休的72岁老人黄学智回到故里,眼前的破败景象让他痛心疾首。凭借多年的银行从业经验和对农村发展的深刻理解,他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将整个老屋场整体拆除,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一个“面积一样、高度一致、外观一致”的新式家园。
这个想法,点燃了改变村庄面貌的火花。
他找到组长黄四明,说明了他的想法,没想到一拍即合,并得到了15户村民的积极响应。为了确保新村建设的公平性与整体性,他还决定把新村建设对外招标建设,并统一建筑风格,房子建好后,建设资金按户均摊,公共民生设施则共同承建。
集体智慧:化解拆迁难题
为了快速推进项目,他们小组还成立了专班,从2022年初至2025年初的三年时间里,先后召开了8次“家庭会议”,多次修改了《老屋场整体拆除重建方案》,直至最终定稿。
黄学智深知,要想将宏伟蓝图变为现实,最难的不是资金,而是人心的统一,核心问题是利益分配。有的村民宅基地面积大,希望保留优势;有的村民没有宅基地,需要能够重新分配新房。还有一户人家是4年前建的新房,需拆除重建,给规划让路,意味着要承担巨大的经济损失。
整体拆除是一项非常棘手的工作,为了工作稳步推进,黄学智挨家挨户地走访,苦口婆心地做思想工作:“我们建的不是一个人的房子,是整个黄姓家族的未来。”他反复向村民们阐述着集体利益与个人得失的关系。他利用自己银行从业的经验,帮助大家算经济账,更算长远的发展账。
在他的不懈努力下,村民们逐渐被说服,理解了“抱团发展”的深远意义。有了黄学智这种“头雁效应”,立即打破了个体利益的壁垒,15户村民最终达成共识,,同意为了共同的家园做出让步与牺牲,从独立的家庭单元凝聚成一个为共同目标奋斗的“家园共同体”。
组长黄四明感动地说:“黄学智老人在我们村德高望重,他是我们的主心骨,靠我个人能力是不可能做通村民的工作的。为了顺利推进这项工作,黄学智个人率先无偿捐出了100多平方米的老屋基用于公共场所建设,这一点让我非常感动。村民黄崇贵4年前刚建的新房,为了顾全大局,他爽快地答应拆除,为减少他的经济损失,我们集体专班答应给他2万元补偿,他也无偿地捐了出来,用于公共设施建设。”
黄崇贵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作为一个黄姓子孙,我要向黄老学习,只为别人着想,不能因为挣一点个人小利而不顾全大局,我也想给子孙留个好名声。还有我们组长黄四明,他个人也捐出了500多平方米的屋基建公共场所,仅凭这一点,他就是好样的。”
在县城工作的黄国宁说,黄学智老人退休后,急大家之所急,倡仪重建老屋场,从规划审批到动工兴建,每一个环节都是他亲自四处奔波,不啬财力、物力、精力,为我们新村建设付出了心血和汗水,我们应向他学习,并由衷的敬佩和感激。
组长黄四明说,新村建设项目总投资预计为350万元,其中73万元将用于建设公共区域的道路、绿化、排污等基础设施,目前已自发筹集了30余万元启动资金,但资金缺口还需社会支持。
然而,巨大的资金缺口依然是项目推进面临的最大挑战。黄学智老人目前正为此四处奔走,积极向政府部门寻求政策和项目支持。
生态未来:乡村振兴样本
林上村黄姓自然湾的“自我革新”,植根于其独特的生态与人文资源之上。这里虽偏远,却是一个“天然氧吧”。林上村海拔980余米,森林覆盖率92%,气温通常比县城低4度左右,素有小“九宫山”之美誉。村内拥有丰富的古树资源,包括树龄超过千年的香榧和近三百年的珍稀植物青钱柳,生态基底优越。
近年来,随着乡村旅游的兴起,林上村已经开始崭露头角。村里的“林上美宿”等民宿项目,已成功吸引城市游客前来体验山居生活。同时,通过招商引资,猕猴桃等特色农业也在此落地生根。这些已有的产业基础,为新村建设提供了明确的发展方向:一个规划有序、环境优美的新村,将极大地提升当地的旅游承载能力和吸引力,从而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目前,新村项目已完成了第一层平顶的混凝土浇灌,正在紧张的施工当中,预计年底将全部峻工。
记者在林上村黄姓自然湾的这片土地上,看到了一个新农村时代的开启。这15户村民的“新家园之梦”,不仅是对居住环境的改善,更是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共同投资。特别是退休老人的引领作用,是项目成功的关键。他不仅带来了先进的理念和规划能力,更以其声望和无私奉献精神凝聚了人心,是乡村内生发展动力的典型体现。
林上村15户村民的故事,是对“自己的家园自己建”这一朴素哲理的最好诠释。它证明了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源自基层的、由共同体意识驱动的“微小实践”同样拥有改变未来的巨大能量。(通讯员 刘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