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罗莹、陈吉群)在距离大悟县城10公里,距离阳平镇中心15公里的地方,一个承载着红色记忆、焕发着绿色生机的村湾进入人们眼帘——它就是新四军第五师十三旅曾驻扎过的陈湾村陈家大湾。近年来,陈家大湾依托深厚的红色底蕴与秀美的生态资源,以“红绿交融”为抓手,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乡村全面振兴之路。
陈家大湾的“红”,是刻在陈湾村村民骨子里的精神印记。这里留存着革命先辈战斗过的痕迹,是十三旅将士英勇抗敌,夺取了“三保大悟山”全面胜利的地方,留存着多处革命旧址等红色资源。为纪念大山寺保卫战的胜利,1979年修建了一座纪念碑,碑身高15.7米,李先念同志亲笔题写了“大山寺保卫战纪念碑”碑名。这座丰碑巍然屹立在陈家大湾村口的山头,世世代代矗立在陈家大湾人民的心中。为更好地传承红色基因,弘扬大别山精神,经陈湾村村“两委”几番商议,阳平镇党委政府实地查勘,决定因地制宜,修旧如旧,对红色遗址进行保护性修缮,打造沉浸式红色教育基地,通过“重走革命路”“红色故事宣讲”等活动,让红色基因在代代相传中焕发新的活力。目前,已完成对“军民井”和“军民桥”的修缮工作,旅部旧址的保护修缮也在进行中。如今,一批又一批党员干部、青年学生来到这里接受精神洗礼,红色文化不仅成为凝聚村民共识的“黏合剂”,更吸引了慕名而来的游客,为陈湾村的发展注入了“红色动能”。
而陈家大湾的“绿”,则是大自然赋予的生态馈赠。村内青山环绕、阳柳河从境内穿过,田园风光四季如画。依托良好的生态基底,村里引进了九龙山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流转土地7000余亩,大力发展绿色农业,推广茶叶种植和有机蓝莓等特色农产品,通过农文旅相结合的模式让农特产品走向更广阔的市场,不断提高村集体经济。同时,公司提供茶叶采摘、挑拣、蓝莓园管护等岗位,以党建引领,带动附近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增收,解决群众“就业与家庭难兼顾”的痛点。
“红”与“绿”的交融,让陈家大湾的振兴之路越走越宽。红色资源为乡村旅游注入灵魂,绿色生态则为红色旅游增添魅力,二者相互赋能,形成了“红色教育+田园采摘”的融合发展模式。村里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道路硬化到家门口,污水管网全覆盖,环境卫生户户抓,村民的居住环境焕然一新;村集体经济通过茶叶基地、农特产销售、田园采摘体验等多渠道持续壮大,村民人均收入逐年攀升,幸福感、满足感也逐步提高。
从红色基因的传承到绿色产业的崛起,从村容村貌的蝶变到村民精神面貌的焕新,陈家大湾以“红绿交融”的生动实践,诠释了乡村振兴的深层内涵——不仅要让陈湾村村民的腰包鼓起来,更要让陈湾村的文化活起来、生态美起来、治理强起来。如今的陈湾村,正以“红色引领、绿色发展”的姿态,在乡村全面振兴的道路上稳步前行,成为新时代乡村振兴的鲜活样本。
下一步,陈湾村将继续深挖“红绿”资源潜力,推动产业融合向纵深发展,让红色更鲜艳、绿色更厚重,让乡村振兴的成果惠及每一位村民,书写出更加灿烂的民生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