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郑爱民、李钰)盛夏时节,骄阳似火。在大悟县宣化店镇佳源水产养殖基地,满塘荷花顶着烈日擎起粉白裙裾,碧绿荷叶托着滚圆的水珠,在风里摇出一塘夏日生机。
走进基地泥鳅育苗厂房内,就读于湖北工业大学的严文凤正弓着身子伏在操作台前,给亲鳅注射催产剂,针尖轻刺入鱼体的刹那,豆大的汗珠顺着脸颊滑落。
这个暑假,严文凤主动打包行李回了家:“爸妈是庄稼人,学新技术好比啃硬骨头,我正好把书本知识拿到塘里试试水。”有了她这股“科班力量”,夏季亲鳅的催产成功率预计能提高10个百分点,这意味着能多孵出近10万尾泥鳅苗,像撒下一片会游动的希望。
厂房里的忙碌与塘边的恬静碰撞出奇妙的火花。刚放暑假的严文凤是家里的“技术顾问”,她把之前课堂上学的生物知识融入了泥鳅繁育里。“人工催产的剂量得按亲鳅体重算,水温差一度,注射后的反应时间就差不少。” 她一边给母亲讲操作要点,一边在笔记本上记数据,字迹工整得像刚批改过的课堂笔记。
2013年,严文凤的父亲严家贵从几亩鱼塘起家,凭着一股子不服输的韧劲在水产养殖行当扎下根来。“最早是养家鱼和成品鳅的,摸爬滚打七八年,才敢碰泥鳅育苗这门精细活。”基地负责人严家贵甩了甩手上的水珠,指节敲了敲身旁的养殖网箱。
如今,他们的泥鳅养殖基地已扩展到80多亩,单是专供泥鳅育苗的水域就占了20多亩。“大悟泥鳅”顶着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的金字招牌,肉质细嫩鲜香,在市场上向来抢手,常常供不应求。
严家贵夫妻俩合计着,要把多年攒下的养殖经验盘活,转型繁育泥鳅种苗。“旁人都说我们胆子肥,拖着四个娃还敢折腾,可孩子们都向着我们,大的能搭把手,小的也懂事不添乱。”妻子席晓琳笑着答话,手里的活计没停,正将注射后的亲鳅轻轻放进暂养池,水面荡开一圈圈细碎的涟漪。去年,该基地首批100万尾鳅苗以80%成活率创下70多万元销售额,纯利40多万元,销往周边即被抢购一空。
说话的工夫,妻子席晓琳已利索地做完当天的催产注射。她用毛巾擦了擦手,望着窗外的荷塘轻声道:“眼下气温正高,水温得维持在25℃左右,催产、产卵、孵化,哪一环节都容不得差池。”今年新扩建的育苗车间亮堂堂的,考虑上一套恒温控制系统,泥鳅苗的年产量能冲到120万尾,销售额有望突破100万元大关。
严家贵蹲在池边算着账,眼里闪着光:“等这批苗出塘,收入够四个孩子的一年学费和生活费,还能余下不少投进基地扩建,日子准能更红火。”
夕阳把荷花塘染成金红色,严家贵和妻子正仔细检查增氧机,水面上的气泡汩汩往上冒,像无数个鼓胀的希望在使劲儿蹿。从最初的几亩鱼塘到如今的育苗基地,从当年30万尾的产量到如今120万尾的规模,这对农民夫妇用布满老茧的双手,既托举着泥鳅种苗的繁育事业,也托举着四个孩子从小学到大学的成长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