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春秋左传》的字里行间,结合安陆的历史、地理及人文背景,我们不难发现,安陆的历史底蕴深厚,地理涵藏丰富,人文积淀厚重。可以感受到安陆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奋斗、持续创新的精神风貌。这种精神,不仅铸就了安陆独特的文化特色,更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探究《春秋左传》视野下的安陆历史文化积淀与地理文化传承,不仅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安陆的历史地理文化,更能激发我们对安陆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及其脚下土地的热爱与敬仰。让我们在追寻历史足迹的过程中,共同感受安陆的独特魅力,传承并弘扬其宝贵的历史地理文化精髓。
1、 《春秋左传》是解锁安陆及其周边地域地理历史文化奥秘的一把钥匙
安陆,位于湖北省中东部的县级市,虽然看似平凡,却在历史长河中蕴藏着独特而深厚的文化底蕴。当我们翻开《春秋左传》这部记载春秋时期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重大事件与人物的史学巨著时,不禁会惊叹于其中众多线索,无论是直接还是间接,这些线索都紧密地将安陆这片热土与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紧密相连。从民间传说、地名的历史变迁,到重大历史事件的演绎,再到家族兴衰与文化脉络的传承,《春秋左传》犹如一把钥匙,能够为我们打开深入探索安陆历史地理文化传承的大门。
三元藏书:《春秋左传注》《孔子大传》《古代汉语词典》
2、 《春秋左传》中安陆的地理位置与名称溯源
(1) 春秋时期安陆的地缘位置
安陆地处桐柏山和大洪山余脉与“古汉水·云梦泽·云梦平原”(不同历史时期的地理面貌)的交汇处,其区域的地缘位置极为重要。《春秋左传》所描绘的时代,各诸侯国纷争不断,百濮与楚蛮交汇其间,地缘政治格局错综复杂。安陆所在的春秋古汉水之古汉阳地域,成为各方势力角逐的关键区域之一。其西北和东北部的低山丘陵区形成了天然的屏障,而中部的岗地及贯穿全境的清发水(涢水),又为人类生存及交通和农业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从军事战略角度来看,控制安陆(郧邑)意味着掌握了古汉阳与南、北、东、西各区域沟通交流的重要节点,对于扩张领土和巩固防卫及各类战略基地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自古以来,安陆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湖北地形》上的春秋西周郧国·楚县郧邑地域
(二)安陆名称的由来与变迁
在《春秋左传》的记载中,我们可以探寻到安陆名称的演变轨迹。西周早期,安陆地域被分封为“郧国”,即“西周郧国”。到了春秋楚武王时期,随着楚国势力的不断扩张,郧国及其西邻的权国(湖北当阳)最先被楚国吞并,成为楚国的“县邑”,分别为“楚县郧邑”和“楚县权邑”。其中,郧邑的官长称为“郧公”,而权邑的官长则称为“权尹”。“公”与“尹”就类似今天的“直辖市市长”与“省长”的关系。
1981年4月12日,彼时我尚为莘莘学子,于巡店人民公社供销社巡店分销文具部,以0.36元购得施瑛先生所著小册版本书——《左传故事选译》。书中14篇文章里,有4篇与楚国相关,分别为《城濮之战》《邲之战》《鄢陵之战》《吴阖庐入郢》。自彼时起,我便与《春秋左传》结下不解之缘。
《左传故事选译》:始知《左传》有安陆的纪事
在《吴阖庐入郢》这一故事中,施瑛先生特意标注:“郧:湖北省安陆县;郧公辛:郧邑长官斗辛”。此标注清晰明确地表明,当时的郧邑正是如今的安陆。楚昭王“奔郧(郧邑)”之地,位于李店镇夏家寨古城岗(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有“落楚塆”(中间为“烟墩塆”)。此地因传说“一个楚王落难在此住了一个晚上”而得名。 这一名称的变迁,绝非仅仅是简单的称谓更迭,它不仅映射出安陆在不同历史时期政治归属的嬗变,更深刻体现了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的兼并与融合。从最初的独立封国演变为楚县郧邑,这一转变俨然成为安陆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要节点,对其文化传承和社会发展均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3、 重大历史事件与安陆的紧密联系
(1) 蒲骚之役——催生了“中华千古第一县”
公元前701年,郧楚之间爆发了著名的“蒲骚之役”,这一事件被详细记载于《春秋左传·桓公十一年》。当时,郧国联合随、绞、州、蓼等国,企图抵御楚国的扩张。然而,楚莫敖屈瑕采纳了斗廉的谋略,在春天的夜晚偷袭蒲骚边邑,击败了郧军,瓦解了联军。这场战役是楚国“居沈鹿郊郢始称王”(前704年),在古汉阳“始开濮地而有之”(《史记·楚世家》)的关键一战,对安陆地区的历史走向产生了决定性影响。
从地缘政治角度看,楚国通过这场胜利,进一步巩固了在古汉阳地区的统治地位,安陆所在的郧国地域,迅速被纳入楚国的势力范围。“蒲骚之役”后,郧国的独立性受到极大削弱,古安陆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开始与楚国深度融合,为随后安陆成为楚国首批“县邑”奠定了基础。 最终在楚武王末年,楚国居“郊郢沈鹿”(今钟祥东桥),南灭郧国、西灭权国,东伐随国(汉阳诸姬首领国),诞生了中华千古第一县——楚县郧邑、楚县权邑,开启中国郡县制的先河。
从《春秋左传》分析,这一过程当发生在公元前698--691年间。楚武王于公元前690年抱病第三次伐随,卒于征途,应该与“灭郧、灭权”有关联,因为随(曾)国长期是“君此淮夷,临有江夏”(随州考古铭文)之“汉阳诸姬首领国”。
(二)吴入郢之役——战在郧邑,安陆为主战之地
公元前506年冬月发生的“吴入郢之役”,是春秋时期一场规模最大、时间最长、范围最广、战术最新、影响最深远的战争,而安陆则是这场战争的主战场。据《春秋左传》记载,吴军在进攻楚国的过程中,与楚军在安陆一带沿“汉”(非今汉水,应该是涢水和澴水上中游至麻城举水一带)展开了对峙与激烈交锋。其中,涢水东岸的古清发(今虎乳岩)渡口发生的“半渡而击”追击战,成为战争的重要转折点。当时,楚军使用“革”之战车,吴军则使用“木”之战车,双方的战车在宽广的楚大道(后为秦驰道)上展开追逐,这条大道正是楚国北进出中原、东进出大别山的战略大通道。安陆的地形地貌在这场战争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渡口的地理位置及周围地势,显著影响了双方的军事部署和战术运用。 同时,楚昭王在郢都沦陷后“奔郧”,逃至楚县郧邑(安陆),在“落楚塆”(安陆李店夏家寨古城岗,楚诸梦猎苑所在地)上岸,由此引发了一系列事件,如斗辛、斗怀、斗巢三兄弟围绕是否保护楚昭王的抉择,“父杀我父,子杀其子”充分展现了当时复杂的政治局势和人物间的忠义情仇。 这场战争不仅给安陆地区带来了巨大的社会动荡,也深刻地改变了当地的政治格局,加速了区域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留下了事关伍子胥的驻地:“伍家营(伍前营、伍中营、伍后营)地名,以及“女儿港(东)与女儿桥”(安陆陈店黄家塆与李店桥头塆)地名与传说。
四、子文家族:贯穿安陆历史的重要脉络
(一)子文家族的起源与发展
子文家族的始祖为斗伯比,他是楚大君若敖熊仪的小儿子。公元前763年,楚若敖去世后,斗伯比的母亲郧姬携幼子回郧国生活。后来,斗伯比与郧国公之女展开了一段传奇的爱情故事,诞下了私生子斗子文。婴儿被外婆遗弃于“诸梦猎苑”中,幸得老虎哺乳,被外祖郧国公打猎发现拾回宫里抚养。这段经历成就为千古传奇:“令尹子文龙生虎养凤遮荫(虎乳岩·南城街道月亮山)·郧国公主奉子成婚女儿台(西女儿港·雷公六合店)”,深深植根于安陆大地。
斗伯比于公元前706年,以楚武王首臣的身份显于《春秋左传》扬名。他的谏言“汉东之国随为大”,揭开了楚国“间离”、“剪灭”包括郧国在内的“汉阳诸姬”的序幕。自此,斗氏家族开始在楚国的政治舞台上崭露头角。斗伯比的儿子斗廉在公元前701年的“蒲骚之战”中担任楚国将军,打败郧国。同期涌现的还有公元前704年伐随的斗丹、灭权国并首任权邑县长的权尹斗缗,以及公元前690年楚武王第三次伐随时的楚国首任令尹斗祁(楚灭国置县,实行“令尹主政,县置公尹”行政管理体制)。
这些事件不仅凸显了斗氏家族与安陆地区的紧密联系,也昭示着子文家族在楚国政治军事扩张中的关键地位和作用。《春秋左传》严格守护“不是诸侯大夫级别不入名”规矩。
(二)子文家族的兴衰对安陆的影响
斗子文于公元前664年出任楚成王令尹,公元前637年主动让贤给年轻的有功之臣子玉,任楚国令尹长达28年,是“楚熊通称王,实施令尹主政”以来,历斗祁、彭仲爽、子元后的第四任令尹,任职时间最长,辅佐楚成王“楚地千里,天子始赐”最有作为的楚令尹。他以其“忠、廉、能、孝”的卓越品质,成为中国历史上备受赞誉的伟大人物,孔子在《论语·公冶长》中给予他“忠矣!”的高度评价;子文家族在楚国长期占据显赫地位,对安陆地区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政治层面,自斗祁首任楚武王令尹、斗缗首任权尹以来,子文家族成员扬名于《春秋左传》不可胜数······郧公斗辛在安陆担任了20多年(公元前528--505年在位)“县长”,他们的决策和治理方式深刻影响着安陆的政治生态。
在文化层面,子文家族秉持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逐渐融入安陆及周边地域的文化传统,成为地域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公元前605年,子文家族遭遇重大灾难。斗子文的侄子令尹斗椒与楚庄王发生武装冲突,斗椒被射杀,若敖家族几乎被“灭门”。楚庄王见识过斗子文治国理政风采,感念令尹子文的丰功伟绩,以“子文无后,何以劝善?”为由,保留了斗子文孙子斗克黄一脉,但此次事件对子文家族在楚国的影响力造成了巨大打击。
尽管如此,子文家族的故事并未就此终结,其传承下来的精神和文化依然在安陆及周边地区延续,成为安陆及周边地域历史文化的重要符号——相关地域“府(州·市)志、县(市)志”没有那个“史志”能够不谈令尹子文及斗氏家族。东汉班固在《汉书》自叙里,亦坦言其先祖班壹就是斗子文的后人,秦始皇灭楚国时迁移到秦地,成为“富甲一方”的大富豪。
五、从《春秋左传》看安陆的文化传承与历史意义
(一)文化传承的脉络梳理
通过《春秋左传》,我们可以清晰地梳理出安陆的历史地理文化传承脉络。
从西周郧国时期的古汉阳文化,到春秋时期郧、随、楚三足鼎立于古汉阳(今大洪山麓),再到被楚国兼并后与楚文化的融合古汉阳——郧山与涢水,安陆经历了历史文化的碰撞与交融。在这一过程中,子文乡贤家族的忠贤故事与郧公钟仪家族的知音故事,成为文化传承的重要纽带。斗子文的传奇身世、他的治国理政理念以及家族成员之间的忠义观念,都在安陆地区代代相传。安陆地域的一些风俗习惯和民间传说,如“令尹子文·龙生虎养凤遮荫”、“郧国公主·奉子成婚女儿台”、“仁信忠敏四德公·郧公钟仪”、“郧公钟仪·乐尹钟建·樵夫钟子期知音故事”等,都蕴含着浓厚的令尹子文家族和郧公钟仪家族故事的元素。
此外,《春秋左传》中记载的战争、外交等事件,既凸显了安陆“楚大道·秦驰道”交通枢纽的地位,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价值观和文化风貌,这些都对安陆的文化传承产生了深远影响。安陆地区人民的坚韧、勇敢以及对忠义的崇尚,都能从这段历史中找到根源。
(二)在春秋历史中的独特地位
在整个春秋历史的大舞台上,安陆占据着独特的地位。其不仅是地缘政治的重要节点,见证了各国势力的消长与角逐,更是文化交流与融合的前沿阵地,亦是灭国后安置“祭祀国”的主要地域,春秋有“灭国不灭祀”的传统。安陆地区的历史发展,是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政治、经济、文化互动的一个“全本”缩影。
从郧国的独立存在到率先成为“楚国示范县·楚县郧邑——县邑孵化器”,安陆经历了政治体制上的根本性变革;从“蒲骚之役”(公元前701年春)到“吴入郢之役”(公元前506年冬),安陆见证了战争对社会产生的巨大影响;从子文家族的兴起与衰落,安陆承载了家族文化的传承与变迁;从“巫山—云山—高庙山”(辛榨乡)的传承与变迁,安陆见证了“古汉水—云梦泽—云梦平原”(三个地理历史阶段·三种地理历史状态)的历史地理演化与发展。
这些丰厚的历史地理文化元素,使得安陆怎么看也会是:“中华千古第一县”。在春秋历史地理与楚国历史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理历史文化价值,为我们深入了解春秋时期的社会面貌,提供了一个独特的历史地理视角——春秋地缘政治格局。
(三)蒲骚透显离骚情怀
《春秋左传》显示,“蒲骚之役”名称,出自郧楚战后第三年(公元前699年),莫敖屈瑕骄兵伐罗时,其母亲邓曼的警示之言:“莫敖狃于蒲骚之役”(言于楚武王)。
从地理格局上看,自楚武王“郊郢”开始,东、北方向进出不同时期的“郢都”,必须经过“蒲骚”,这是自郧国开始,就奠定的地理交通格局。屈原在《离骚》中写道:“女嬃之婵媛兮,申申其詈予。曰鮌婞直以亡身兮,终然殀乎羽之野。”这里的“女嬃”并非传统解释中的“屈原的姐姐”,而是指屈原的始祖母——楚武王夫人邓曼。“殀乎羽之野”正是指屈原始祖莫敖屈瑕伐罗兵败后“自缢于荒谷”;“詈予”并非“姐姐骂屈原”,而是“始祖母责骂始祖屈瑕”的屈原自嘲。春秋楚国普遍以食邑为姓,屈瑕是楚武王与邓曼之子,“屈”地为其食邑;如同斗伯比是楚大君若敖与郧姬之子,“斗”地为其食邑。
总之,安陆的历史传承为:“西周郧国·楚县郧邑·古代安陆·今版安陆”四个历史阶段。其中,今版安陆自公元前278年秦攻占郢都后,开始分置······至西魏大统公元550年分南境设置云梦县后,才基本保持现今的地理版土格局。
《春秋左传》宛如一面明镜,能够清晰地映射出春秋时期安陆——“西周郧国、楚县郧邑”的地理历史文化风貌。从地理位置的显要性到名称的变迁,从重大历史事件的演绎到子文家族的兴衰荣辱,安陆的深厚历史底蕴在《春秋左传》的记载中不仅得到了充分的展现,更被深刻地蕴藏着,诸如“地名、传说、俚语、地理等”。通过对这些内容的深入研究和探讨,我们要以“古人是曾经的今人,今人会是未来的古人”的心态,不仅能够洞悉安陆的过往,更能从中汲取丰富的文化养分,感受历史的厚重与大地赋予的独特魅力,领悟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深远意蕴。
安陆的历史地理,作为中国古代地理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古汉水与古汉阳、郧随楚三足鼎立、中华千古第一县、巫山与云山、清发与涢水、诸梦猎苑与江南之梦、楚大道与秦驰道、虎乳岩与晒书台、鲁班桥与鲁班堤等,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值得我们深入挖掘和传承。在当今时代,我们应以史为鉴,以地为宝,以人为本,将安陆的深厚历史地理文化与现代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让安陆这片底蕴深厚的热土、安陆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在伟大新时代的照耀下,焕发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复兴德安,振兴安陆!(作者:吴汉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