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让孩子们度过一个安全和愉快的假期,咸宁城区、赤壁城区、通城等地多家经营性游泳场馆暑期对青少年限时免费开放,赤壁各乡镇更是提供拼装式游泳(嬉水)池,此举赢得一片点赞声。
暑期是溺水事故的高发期,当鲜活的生命因溺水戛然而止,背后是一个幸福家庭的破碎。正因如此,防溺水是暑期安全重中之重。
防溺水,要有“堵”的决心,守住安全底线。对危险行为进行限制与警示是必要之举,如经常性开展防溺水教育,在野外水域设置醒目禁游标识,组织志愿者巡逻劝阻野泳者,家长对孩子加强“不准私自下水”的管教……这些措施如同堤坝,直接阻隔危险源头。
然而,“堵”的局限性也不容忽视。野外水域点多面广,监管难以全覆盖。单纯禁止游泳,忽视了孩子们的亲水天性和自然需求,可能激发孩子们的逆反心理,反而埋下隐患。
防溺水,更要有“疏”的智慧,方能事半功倍,让孩子们收获安全与快乐。一方面,加大公共游泳设施供给,各地应推动正规游泳场所向青少年开放,特别是在城乡结合部、农村等薄弱区域提供惠民游泳设施,让孩子在家门口安全戏水。
另一方面,加强游泳及急救技能培训,让孩子们既能提升安全意识,又能掌握技能本领。如香城都市报组织小记者团走进十六潭水上乐园,开启防溺水安全实践课。学校应将游泳及急救技能培训纳入课程体系,政府部门、公益组织、社会团体、爱心志愿者等可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活动。
家庭作为“疏”的重要一环,绝不可缺位。家长应积极参与孩子的防溺水教育,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带领孩子到正规场所体验水上活动,让孩子在实践中学会与水安全相处。
水本无过,溺亡的悲剧源于人们对“水”的无知与漠视。当每一片危险水域都有监管的眼睛,每一个孩子都能在安全泳池里释放天性,游泳技能与安全意识成为全民共识,我们才能真正告别“谈水色变”,让夏日的水光映照生命的活力,为孩子们的童年增添一抹亮丽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