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上午,武汉市宣布启动《推动长江中游航运中心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明确航运服务业年均增速超25%目标,加速提升国家战略枢纽功能。武汉市交通运输局局长贺敏在新闻发布会上透露了该方案的核心目标与实施路径。
铁水联运总量及增幅均居全国内河第一
贺敏表示,经过十余年发展,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已奠定坚实基础,2024年武汉港集装箱吞吐量达187.63万标箱,占湖北省总量的76.7%,占长江中上游港口份额的33.7%,稳居区域“第一港”。阳逻港外贸集装箱吞吐量突破77万标箱,年出入境船舶超100艘次,两项指标均列长江中上游首位。新增花山、汉南临时开放口岸,国际航线网络覆盖日、韩、俄、越、印尼等近洋国家,并与中欧(武汉)班列高效衔接,形成国际中转新通道。依托多个国家级示范工程,开辟联运通道超50条。2024年铁水联运量达23.16万标箱,同比大增44%,总量及增幅均居全国内河第一。关键航道深度提升,港口年集装箱通过能力超400万标箱,吞吐能力达1.5亿吨。阳逻港铁水联运二期实现全流程自动化作业。规模化、绿色化千箱级江海直达及近洋直航示范船队投入运营。
《三年行动方案》聚焦四大核心领域
《三年行动方案》聚焦四大核心领域驱动增长:基建升级:优化阳逻港核心功能,打通疏港公路及铁路“最后一公里”,打造高效无缝的“港口-铁路”联运体系;产业聚链:发力临港综保区联动,拓展保税加工、贸易及跨境电商;重点培育绿色智能船舶全产业链,加速建设新洲制造园与武昌设计集聚区;构建航运基础产业、现代服务业及文旅三大集聚区,力保航运服务业年均增速超25%;
服务跃升:高标准建设武汉航运交易所;创新航运金融,落地船舶融资、供应链金融及航运保险产品,运用港航发展基金扶持关键企业;机制突破:完善中长期规划,强化政策与制度保障,优化发展环境。
长江新区锚定航运基础产业集聚 打造黄金水道桥头堡
围绕服务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建设,武汉长江新区正全力打造航运基础产业集聚区。新区依托阳逻国际枢纽港,已集聚2000余家企业,其中80%为工业企业,涵盖钢铁深加工、装备制造等产业。当前重点发展港航物流、临港制造、航运服务三大临港产业,推动港口由交通枢纽向经济枢纽转型。
长江新区实施“港口+通道+网络+平台+产业”发展路径:港航物流业发力镍产品进口、华中钢铁贸易基地及进口肉品冷链供应链;临港制造业聚焦钢铁深加工、绿色建材及船舶制造维修;航运服务业则依托华中贸易服务区,搭建航运金融、交易平台及“一带一路”国家馆集群。同时,强化综保区功能,扩大氢氧化镍、农产品等进出口,做大保税加工和跨境电商,并打造多式联运国际服务网,推动中欧班列阳逻港始发常态化,构建“水铁公”高效集疏运体系,优化国际航线网络,巩固航运中心核心承载区地位。(记者:邱馨槿 通讯员:陈雅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