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只是想为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情。”6月30日,当谈及为何想要从事慈善事业,黄梅县孔垄镇邢圩村卫生室村医邢锦辉淡淡一笑地说道。
自1996年起扎根基层担任乡村医生以来,她累计帮贫困患者减免3000余人次治疗费用约40万元,被当地群众誉为“健康守门人”;2021年,黄梅县慈善会设立“邢锦辉困境儿童关爱基金”,截至目前,累计救助困境儿童150余人次,发放助学金42.8万元。从处方笺到助学册,这位54岁的乡村医生,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医者仁心。
走进黄梅县孔垄镇邢圩村卫生室,浓郁的中药香气扑鼻而来,走廊上站满了前来求医的病患。来到走廊尽头的问诊室,透过玻璃窗,只见邢锦辉坐在问诊台前,正在为病患把脉问诊。
这是邢锦辉从医以来最寻常的一天。
邢锦辉出生在一个医生世家,父亲是当地德高望重的老中医。受父亲的影响,邢锦辉从小就立志当一名医生。毕业后,她毅然选择扎根基层,投身乡村医疗事业。
20多年来,邢锦辉始终坚持:对丧偶人士、残疾人减免治疗费,对孤寡老人、贫困户免费治疗。对一些特困户不但免费治疗,甚至还送钱补贴其家用。
凭借着高超的医术,邢锦辉的卫生室不仅实现本村4000多人“小病不出村”,还吸引不少外地人上门求医。
曾有一位来自安徽省宿松县桂姓妇女带着一个12岁的女孩,奔波60多公里来找邢锦辉看病。当得知桂女士家里还有4个未成年孩子,最小的不到2岁,还有体弱多病的公婆,生计全靠丈夫外出打工维持,生活十分艰苦后,邢锦辉分文不收,精心为其医治,临别时还送她一袋苹果和300元钱,嘱咐她改善营养。
经过4个多月的调理,桂女士身体明显好转,她对邢锦辉分文不收还赠送药品的帮助一直心存感激,后来专程送上“医术高超、医德高尚”的锦旗。
这样的故事在邢锦辉26年行医生涯中出现很多次,她累计为贫困患者减免40余万元医疗费。
当看到有的困难儿童看不起病,甚至上不起学时,邢锦辉意识到:疾病只是苦难的表象,教育才是斩断穷根的良药。
一个想要资助困难儿童继续学业的想法,在邢锦辉的心中悄然萌芽。
早在2012年,邢锦辉就尝试过做慈善。
邢锦辉的妹妹、妹夫二人均为学校老师,通过夫妻二人在学校摸排走访,最后选定23名困难学生。邢锦辉为这些困难学生每人每年提供3000元助学资金。
“其中有一个孩子后来考上了四川师范大学,现在在外地从事网络行业,每年都会回我这里。”邢锦辉笑着说道。
然而,一边是卫生室络绎不绝的求医病患,一边是慈善工作的运维管理,长期的工作压力让邢锦辉意识到,专业的事情还是得交给专业的人来做。
2021年5月16日,在黄梅县慈善会会议室,邢锦辉在“邢锦辉困境儿童关爱基金”设立文件上签下自己的名字,以邢锦辉冠名的困境儿童基金就此诞生。自此,邢锦辉与哥哥二人每年会定期向基金捐款3万元,用于帮助困境儿童完成学业。
黄梅县慈善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陈建武说:“黄梅县慈善会每年按照邢锦辉提供的计划经审核批准后,将资金直接拨付到资助对象银行账户中。此外,慈善会还会对资助对象定期进行走访,确保每一分善款都按期到达资助对象手中。”
据了解,“邢锦辉困境儿童关爱基金”累计筹资58.4万元,其中,邢锦辉个人出资41万元。截至目前,基金累计救助困境儿童150余人次,发放助学金42.8万元。
邢锦辉的慈善之路并未止步于此。去年,邢锦辉主动对接孔垄镇邢圩村、邢港村和小池镇军列村3个村,向每个村捐款5000元,由村党支部书记代捐给该村困境儿童,帮助完成学业。
“我是土生土长的黄梅人,这片土地养育了我,我要回馈它。”邢锦辉说。
对邢锦辉而言,基金只是善行的注脚。新冠疫情期间,她带领全家6口白衣执甲守护村民,荣获国家级抗疫表彰;得知山区柳林乡卫生院建设缺资50万元,她捐出家中20万元积蓄;20余年来,她累计为本地、外地13万余人次实施医疗服务,义诊足迹遍布乡野。
在邢锦辉的影响下,家族中共有4名晚辈加入乡村医生队伍。女儿更是主动放弃县城工作机会,跟随母亲的步伐返乡从医。
当初萌芽的个体善举,如今已悄然汇聚成更大的能量。
近年来,黄梅县加大对慈善组织的扶持力度,通过政府购买服务、项目资助等方式,支持慈善组织开展扶贫济困、助老救孤、恤病助残等慈善活动。同时,积极引导、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参与公益慈善事业。
在黄梅县慈善会的倡导下,“邢锦辉困境儿童关爱基金”爱的涟漪正在扩散:湖北宇星水钻饰品有限公司捐助12万元帮扶困境儿童,心雨助学爱心团队近100名会员加入日捐行动……
“邢锦辉困境儿童关爱基金”模式也不断实现复刻。陈建武表示:“近年来,我们还先后设立了无锡昌骏纺织有限公司‘困境儿童助学基金’100万元、老教师刘桂松、程丽卿夫妇设立‘助学助教基金’100万元。全县每年有200多名困境儿童每人得到现金3000元帮扶和健康、成长、亲情关爱。”
在诊室里,戴上听诊器守护群众健康;在诊室外,呼吁多方力量为困境儿童畅通求学之路。
回首这条慈善之路,邢锦辉仍然坚持道:“我只是做了一点我力所能及的事情。政策是土壤,社会是雨露,而仁心,是永远不灭的灯。希望这盏明灯能照亮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