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武汉市委组织部、市政府国资委党委关于“英雄城市·先锋有我”工作部署,武汉地铁微信公众号推出《支部书记谈转型》专栏,各基层党支部书记结合工作实际,交流分享支部推动转型发展的创新做法与有益经验,进一步凝聚集团公司上下共谋发展、全力转型、聚力支点建设的思想共识。
以自我革新精神锻造地铁维保先锋力量
武汉地铁运营有限公司1号线大架修党支部书记 何勇
武汉地铁运营有限公司车辆中心1号线大架修党支部(以下简称"大架修党支部")作为武汉地铁车辆检修的中坚力量,自2014年成立以来,始终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以创新为驱动,在车辆高级修程检修领域不断突破,走出了一条“自我革新、攻坚克难”的转型发展之路。在新时代轨道交通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全面推动维保工作向专业化、智能化、自主化方向转型升级。
党建引领:从“维修保障”到“技术自主”跨越
1号线作为武汉地铁的"元老级"线路,其车辆检修工作具有鲜明的专业特性:生产周期长、技术含量高、作业难度大。面对这些挑战,大架修党支部创新性地打造"地铁金扳手"党建品牌,将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实现了多项技术突破:完成武汉地铁首次车辆大修、首次二次架修、首次车钩自主化维修,在自主检修能力不断提升的同时为线网其他线路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
红色赋能:筑牢安全根基,锻造检修标杆
安全是地铁运营的生命线,质量是检修工作的根本。大架修党支部构建"三级示范"工作体系,通过设立红色工作队、划分党员责任区、创建党员示范岗,将党建触角延伸到检修作业的每一个环节。
在实践中,支部建立"三检制度"和问题追溯机制,对检修质量实行"零容忍"。通过"班前部署、一周总结"的工作方法,确保每个检修节点按时保质完成;建立"周调度、月通报"机制,实现全过程动态管控。党员示范岗对关键工序实行"旁站式"监督,确保每一道工序都经得起检验。
2025年,支部创新打造党建生产教育实践基地,通过"理论+实操""必修+选修"的培训模式,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为高质量完成检修任务提供人才保障。
新驱动:突破"卡脖子"技术瓶颈
在转型发展过程中,大架修党支部始终坚持"生产出题、党建破题"的工作思路,瞄准车辆自主化检修的技术瓶颈,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攻关行动。
支部创新实施"专项维修区域化、区域维修自主化"策略,成功组建牵引电机集中维修生产线,实现了1、3、21号线牵引电机的跨线路专业化维修。这一创新举措不仅提高了维修效率,更搭建了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重要平台,目前已累计完成300余台牵引电机的专项检修。
在2024年的车钩设备自主架修攻关中,支部组建"挂帅攻关"团队,成功突破多项技术难题,掌握了核心维修工艺,实现了全线网首次车钩设备的自主维修。
目前,支部依托创新工作室取了多项成果:完成21项创新项目,其中7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提出的30余条合理化建议被广泛采纳。特别是将荧光灯源升级为LED灯源的改造项目,节能效果显著。
人才培育:打造行业"黄埔军校"
人才是转型发展的核心动力,大架修党支部不断健全人才培养机制。
在专业技能培养方面,支部推行"新型学徒"轮岗制,打破专业壁垒,培养"精一会二懂三"的复合型人才;创新"必修+选修"培训模式,激发员工学习热情;建设专业技能学习平台,通过实物展示、实操演练提升培训效果。
在人才成长通道建设上,支部定期举办技能竞赛、"金扳手"讲师大赛等活动,为员工搭建展示才华的舞台。截至目前,支部已向线网输送高级修程检修人才超过80%,40余人次获得公司及以上荣誉,被誉为武汉地铁车辆检修的"黄埔军校"。
在员工关怀方面,支部通过员工座谈会、家庭开放日、文体活动等形式,营造"家文化"氛围,增强团队凝聚力,为技术传承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未来展望:党建引领再创新业绩
站在新起点,大架修党支部将持续深化党建与业务融合,始终聚焦乘客出行需求,以更高标准推动车辆维保技术升级,为武汉地铁安全运营筑牢坚实保障,用实际行动助力城市轨道交通高质量发展,为武汉在支点建设中当好龙头、走在前列贡献地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