丈夫是深耕临床一线的医生,以仁心仁术守护患者健康;妻子是奔波一线的宣传工作者,用笔墨镜头传递社会正能量。夫妻俩用“爱岗敬业”书写职业担当,以“孝老敬亲”诠释家风传承,将小家温情与大爱担当融入日常,勾勒出新时代家庭文明的鲜活画卷……日前,咸安区熊良淦家庭荣获“第三届全国文明家庭”荣誉称号。
身体力行 诠释孝老爱亲
“家有老是块宝,要用孝心、真心和悉心来照顾。”这句话是51岁的熊良淦挂在嘴边的家风信条。
熊良淦,是咸安区妇幼医院的一名全科主治医生;妻子与他同岁,是咸安区委宣传部的一名干部。
2013年,考虑到双方父母均已年过七旬、体弱多病,熊良淦一家省吃俭用,在小区里又分期买下一套住房将父母接到小区居住,夫妻俩一同就近照料,坚持了10余年。
熊良淦言语不多,但他将关爱都化为润物无声的行动。他发挥专业所长:为父母做日常护理、健康检查、制定用药方案、耐心喂药,甚至自学中医理疗缓解老人病痛。
熊良淦父亲患老年痴呆症住院期间,夫妻俩无论工作多忙,都会抽空探望。胡剑芳每周带着孩子去医院陪伴,她常说:“老人把四个子女养大不容易,孝顺是晚辈的本分。”至父亲去世,身上干净无异味,也没长褥疮。
胡剑芳的父亲虽患有哮喘、老慢支、肺阻塞、肺气肿等多种疾病,但坚持独居乡下。夫妻俩牵挂不已,每逢假期,总是驱车回乡下探望,冬寒时节,他们必接老人来城里住上三四个月,精心照顾。
“乡下天冷,接来城里能及时看医,我们也放心。”熊良淦说。在他们的影响下,儿子熊高旭从小懂得孝敬长辈,放假回家第一时间就是去看望爷爷奶奶,用年轻人的方式给老人带去欢乐。
深耕一线 书写并蒂风华
在临床岗位上,熊良淦已温情服务近万患者。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来袭时,他多次主动请战发热门诊,70余天里接诊发热病人600余例,转诊50余例。轮休时,他又化身小区“家庭医生”,为居民提供免费健康咨询,参与党员下沉志愿服务。
从2020年1月23日至4月8日,胡剑芳是数着天数过来的——这期间,熊良淦在咸安区妇幼发热门诊接诊。那里是发现病人的前线“哨兵站”,一旦发现疑似传染病人,立即送至咸宁市第一人民医院救治点和隔离点进一步治疗。
疫情期间,胡剑芳每天给熊良淦送饭,总是将饭盒远远地放在窗台上,便匆匆离去。即便夫妻俩一直近在咫尺,却始终见不上面。作为区疫情防控宣传组副组长,她抓新闻策划,审发疫情通告,组织拍摄疫情防控短视频,抓好舆情监控及化解,在特殊时期,她带领记者及通讯员用花样宣传为广大群众吃下“定心丸”。胡剑芳还亲自带领记者多次进入救治点,隔离点,交通卡点,社区和乡镇采访,发出首例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出院等3000多篇次新闻报道。
这并非夫妻俩首次冲锋“战场”——
1998年,嘉鱼簰州湾抗洪一线,熊良淦背着医疗箱穿梭于堤坝与安置点,在江堤上守了90余天;2003年抗击非典时,他坚守隔离病区毫不退缩。多年来,他坚守党员初心,践行使命当担先后获得“咸宁市抗洪先进个人”“桂乡楷模”“咸宁好人”“咸宁市道德模范提名奖〞“咸安妇幼先进工作者”等多项荣誉。
与此同时,胡剑芳的足迹遍布咸安城乡,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从抗洪抢险到抵御冰雪灾害,新闻一线总有她的身影。她已在多家主流媒体发稿近万篇次,与记者合作稿件多次斩获全国地市州新闻一二三等奖。连续16年获评湖北日报传媒集团模范(优秀)通讯员,曾获评全省六五普法先进个人,全省双学双比先进个人,咸宁市抗疫先进个人,咸宁市优秀共产党员,咸宁市“五一”劳动奖章,多年公务员考核优秀。
家风传承 延续爱与担当
在夫妻俩的言传身教下,儿子熊高旭成长为湖北恩施学院一名品学兼优的大二学生,目前正在修习临床医学专业。这个暑期,他正在咸安区中医医院实习。
受家庭教育影响,熊高旭以往的暑期生活相当丰富:参加共青团咸安区委“周末课堂”;为留守儿童辅导功课、化解心结;跟随父母参与义工服务,照料患病的爷爷奶奶……他说,从小看着父母照顾老人、服务社会,传递善心,这些场景早已刻进心里。“帮助别人就是快乐自己。”
“我们虽然没有加入义工组织,但常常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帮助他人,例如春运时,一家人去客运站帮助返乡乘客搬运行李;下雪时,在小区里自发铲雪,清理出方便行走的道路。”胡剑芳说。
如今,这个家庭收获了“全国最美家庭”“全省文明家庭”“全市最美家庭”等多项荣誉,每一份证书都记录着他们的动人瞬间——
熊良淦深夜照料父母的专注,胡剑芳凌晨写稿时的台灯微光,一家三口周末做义工的温馨身影……这些日常点滴,汇聚成新时代家庭文明的暖流,在这个小家周边,传递着孝老爱亲的温情、爱岗敬业的执着,以及对社会的责任与担当。
同事们都说:“每次看到胡姐一家,真心觉得了不起!这种家风值得我们所有人学习……”
以爱为基,以善为魂,熊良淦家庭在岁月流转中书写着属于自己的“最美”故事,让文明家风如兰芝入室,无形之间浸润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