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沟镇茅圻村村委会办公楼顶,“全国文明村”几个大字格外显眼。5月下旬,茅圻村顺利通过复核,继续保留全国文明村荣誉称号。
2017年,茅圻村入列第五届全国文明村,至今,先后两次通过复查评估。村党支部书记刘会康说:“现在,茅圻村乡村文明建设进入了3.0版本,我们将继续当好排头、做好标杆,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风貌和文明风尚。”
PART.01党员带头践“约”
叶盼是嫁到茅圻村的外地媳妇,当被问及“茅圻村的乡风怎么样”时,她回答:“打牌的很少,大家成天都在干活。”
叶盼的切身感受,是观察茅圻村风气的一个切口。过去,茅圻村也有一股打牌赌博之风。对此,茅圻村党员带头签订移风易俗承诺书,将抵制赌博、简办红白事等写入村规民约,立起乡风文明“风向标”。
今年3月,村民钟家国家里添丁。本来,钟家国准备摆上几桌好好热闹一番的,但侄儿媳妇谭红菊跟他商量:“叔啊,咱不搞铺张了,包顿饺子请大家吃不也挺热闹嘛。”
谭红菊是一名党员,她的话钟家国听进去了,依言煮了几大锅水饺,挨家挨户送,那热闹劲一点不比摆几桌差。
刘会康说,党员带头树新风是茅圻村持续保有全国文明村荣誉称号的秘诀之一,且经过多年实践,很多有效做法被固化下来,推动文明建设持续深化。
刘少皋湾是茅圻村的一个村民小组。“你看,房前屋后的空地,不是菜园,就是果树。”刘会康带着记者在村湾穿行。
“现在,湾里干净了!”在村民眼里,村湾的环境大变样。数年来,刘少皋湾拆旱厕、建公厕,修马路、改民居,办了不少大事。其间,刘传国等老党员出人出钱出力,带头建菜园、果园、小游园,推广清洁能源。
如今,“一员带四园”已成为茅圻村文明建设的一项制度安排,并延伸出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门前四包”等举措。
PART.02翰墨浸润乡风
方形长桌上摆放着笔墨纸砚,十来岁的娃娃正襟危坐,专心致志临摹毛笔字。
茅圻村张家湾有处幽巷,名为张湾墨巷。巷口处,牌坊立柱上书有一副楹联:古宅伴梁湖青瓦飞檐扬古韵,荷塘溶月色清晨墨巷听书声。字体遒劲有力,气势非凡。
楹联,在张家湾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和地位。张家湾属敦义张氏后裔,已有700多年历史,涌现出200多位名人才俊。清代书法大师张裕钊独辟的张体书法对后世影响甚深。
“楹联习俗在我们这里很盛行,每逢春节、红白事等,楹联是标配。”刘会康介绍,为传承和发扬楹联民俗文化,茅圻村将楹联与书法融合起来,在全村形成崇文向学的浓厚氛围。
在茅圻村,提起钟之国家庭,个个竖起大拇指,称他们家为“书香之家”。钟之国写得一手好字,早年当过村党支部书记。因他看重知识的追求与传承,3个子女长大后都很有出息。
“学习张体书法是村里的传统,延续了好几代人。”从村党支部书记岗位上退下来后,钟之国常年在村里的书屋教授张体书法。
沿着张湾墨巷一路前行,两侧民宅楹联高挂,有颂景之作,也有修身、持家、报国等诸多主题。
PART.03激发联动效应
“婆婆,家里有没有多的鸡蛋呀?如果有,我们可以帮您卖出去。”茅圻村“两委”委员余巧下村走访时,总不忘多问一句。
“有村民找到我,问能不能帮忙卖鸡蛋,我就在朋友圈尝试推一下,没想到效果还不错。”今年开春以来,余巧通过微信朋友圈,帮助村民销售鸡蛋近万枚。
余巧是茅圻村“巧巧工作室”的发起人。该工作室是一个志愿服务组织,常年为茅圻村村民提供代缴代办、快递代取、留守儿童照看、作业辅导等服务,帮助村民解决急难愁盼问题。
“巧巧工作室”成立初期,得到镇、村党组织的大力支持,那时工作室的成员也基本以党员为主,群众很少。但随着数年来的不间断服务,“巧巧工作室”现在的党群比完全发生了反转。
余巧介绍,“巧巧工作室”成立7年来,参与志愿服务的群众逐年递增,目前“巧巧工作室”在册成员103人,其中群众有75人。
村民盛翠英以前并不怎么热心,但被“巧巧”们多年来志愿服务的举动所打动。今年,她主动帮助所在小组收鸡蛋,然后统一送到余巧手上。
乡村文明建设,群众既是共享者,也是参与者。“群众巧巧”趋多背后,是“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被越来越多的村民所践行。
“巧巧工作室”成立初期,得到镇、村党组织的大力支持,那时工作室的成员也基本以党员为主,群众很少。但随着数年来的不间断服务,“巧巧工作室”现在的党群比完全发生了反转。
余巧介绍,“巧巧工作室”成立7年来,参与志愿服务的群众逐年递增,目前“巧巧工作室”在册成员103人,其中群众有75人。
村民盛翠英以前并不怎么热心,但被“巧巧”们多年来志愿服务的举动所打动。今年,她主动帮助所在小组收鸡蛋,然后统一送到余巧手上。
乡村文明建设,群众既是共享者,也是参与者。“群众巧巧”趋多背后,是“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被越来越多的村民所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