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0日,《长江日报》头版以《研发抢飞行网枪破解“黑飞”难题,他被称为警界发明家》为题,深度聚焦武汉市公安局科技信息化支队无人机大队大队长刘军29年如一日投身警用科技创新的卓越事迹。
从创建扫黑数据库让涉黑团伙无所遁形,到主导研发飞行网枪高效反制“黑飞”无人机,刘军以21项国家专利为刑侦破案、治安防控筑牢技术基石,其“科技兴警”的奋斗历程引发广泛关注。
27年前
他创建扫黑数据库
令涉黑团伙无处藏身
14年前
他主导搭建视频追踪平台
协助抓获“12·1”银行爆炸案凶手
4年前
他主持研发飞行网枪
(装有网枪的警用无人机)
经三次迭代
反制“黑飞”无人机成功率达98%
……
从警29年,武汉市公安局科技信息化支队(简称科信支队)无人机大队大队长刘军始终走在警用科技前沿,结合实战,不断创新,累计获得国家专利21项,为刑侦破案、治安防控等工作提供重要技术支撑,在全国公安系统产生示范效应,被人们尊称为“警界发明家”。
不断超越自我破解“黑飞”难题
“嗡!”6月24日上午9时37分,随着一阵螺旋桨的嗡鸣声,汉阳区仙女山路禁飞空域出现一架“黑飞”无人机。
“嗖!”一架飞行网枪在民警操控下紧急升空,尾随追赶。
“叭!”追至跟前,飞行网枪射出一张大网,“黑飞”无人机应声落网。
“8秒完成!”刘军对参与此次反制演习的民警满意地点点头。
反制“黑飞”无人机是个世界难题。2025年5月29日起,《武汉市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管理暂行办法》正式实施,如何有效反制令人头痛的“黑飞”无人机成为武汉警方亟须解决的问题。
在演习现场,科信支队相关负责人张正争告诉长江日报记者,演习所用飞行网枪是刘军带队研发的,历经三次迭代,反制成功率已达98%。
据了解,这套反制利器的研发源于刘军4年前执行一次大型安保任务时的思考。
当时,大型活动中经常出现气球、孔明灯、“黑飞”无人机等空中漂浮物,构成安全隐患。而那次任务,公安部要求确保万无一失。
为破解难题,刘军带领团队买了100个气球、100个孔明灯反复进行阻击试验:他们先在无人机上加装针头穿刺,效果不佳;改用无人机桨叶切割,风力控制困难;最终,他们掌握了“轻轻靠近,突然发力”的切割技术,圆满完成了安保任务,获得公安部表扬。但刘军并不满足于这种效率较低的拦截方法。
2022年,受国外无人机大战启发,刘军团队转向研发飞行网枪。初期,网枪固定在穿越机(一种专业无人机)上,后坐力导致穿越机频频坠毁。历经一个多月,损失了十余架试验机,他们成功将穿越机和网枪集成改装,实现了在百米高空精准捕捉时速60公里移动目标、成功率98%的既定目标。
2024年,拥有多项国家专利的该项目荣获全国公安基层技术革新“实用警用装备”一等奖,国内外大型安保活动主办方纷纷邀请其负责空中保卫。然而,刘军并未就此止步。
“一机一枪,万一未中怎么办?能不能加装个备用枪?”带着这样的思考,刘军正带领团队研发飞行双(网)枪。
关键时刻视频快检锁定爆炸凶手
眼神清澈,一头短发,52岁的刘军看上去比实际年龄年轻许多。谈及工作和前沿科技,他兴奋得像个年轻小伙。
“边学习边实践边摸索,创新永远在路上……”2016年,凭借“天眼”系统开发及多项专利,刘军荣获首届“汉警创客之星”。颁奖词上,武汉市公安局对他给予高度评价:前沿创新,服务实战。
谈及爱将刘军,科信支队支队长张奎说,他结合实战,服务实战,不断创新警用科技,在关键时刻起到关键作用。
14年前,警用摄像机又大又重,民警办案时携带、隐藏不便。刘军发现这一问题后,联合商家共同研发了一款纽扣式微型摄像机。正是靠它,在武汉大学劫持事件中,谈判专家拍下了劫匪左手持枪的关键细节,为警方成功处置劫持事件提供了有力支撑。
2011年12月1日,武汉发生银行爆炸案。刘军团队与武汉大学研发的视频检索系统在该案中发挥关键作用,帮助警方快速锁定戴白盔骑摩托的嫌疑人王海剑,在其外逃前成功抓捕。此案首次展现视频追踪技术的实战威力,引得全国各地公安纷纷来汉取经。
“这是个人才。”1998年,担任武汉市公安局刑侦局扫黑队刑警仅两年,刘军就被市公安局刑侦局副局长一眼看中。在一次扫黑研判会上,年轻的刘军用编程技术绘制出复杂的涉黑团伙结构图,技惊四座。这位副局长二话不说,将他调到了情报室专门为刑侦办案提供技术支撑。这让从小热爱科技和刑侦办案的刘军如鱼得水。
到任后,他结合实战不断创新:创建扫黑数据库,让涉黑团伙无处藏身;设立网站,与网络高手交流,阻击网络犯罪……
2010年,调任公交分局(便衣警察支队)办公室副主任后,刘军大刀阔斧进行技术革新:搭建可视化调警系统,就近调警处置案情;搭建武汉首个视频侦查平台,助力街头反扒;组建无人机中队,形成立体视频监控网络;与武大合作开发的视频快速检索系统,成为武汉警方快速侦破“王海剑案”的利器。全国公安视频侦查工作由此拉开序幕。
建“创客团队”研发出“机甲哮天犬”
2025年6月24日,在宛如小型“加工厂”的无人机大队的仓库内,记者看到形态功能各异的改装无人机琳琅满目:有螺旋翼的,有固定翼的;大的有桌面大小,小的仅巴掌般迷你……一旁的办公桌上,扳手、焊枪齐备。
“前面有锥筒的是网枪,背上有罐子的是氢能源无人机,续航超强,这些都是我们自行研发的。”刘军告诉记者,为及时响应实战需求,他将办公室打造成“创客工场”,方便团队成员随时动手改装设备。
2024年初,东湖梨园出现一只野猪。参与围捕的刘军发现了一个问题:东湖水网纵横,警犬搜索难以深入,而无人机搜索则因树高林密,效果同样不理想。
能否实现机犬协同作战?刘军带团队与警犬队联手,经过反复试验、改进,开发出“机甲哮天犬”项目,头戴电子眼、身背扫描仪的警犬,在无人机“激光制导”下协同作战,仅用12分钟锁定3平方公里芦苇荡中的目标。
2024年,该项目夺得武汉公安创新大赛一等奖并申报国家专利。截至发稿时,刘军及其团队已研发出21项服务公安实战的国家专利。
“我们不仅人人会飞(飞无人机),会改装(设备),关键时刻个个都能独当一面。”2012年,武汉成立全国首个视频侦查支队,作为技术支撑大队大队长,刘军带出了无人机、视频快检等三支精锐团队。
当时,警用无人机应用尚处空白,他就身先士卒,与队员一起摸索警用无人机飞行技术。经过刻苦练习,他不仅个人考取了CAAC无人机教员执照及国家一级裁判证书,还带领团队多次夺得全国警用无人机大赛一等奖。
2017年8月,武汉组建全国第一支专业的警用无人机大队,刘军任大队长。他将刑侦经验融入飞行中,形成独家飞行秘诀,并毫无保留地传授给青年民警:跟车时提前预判,用“刷锅”(围绕目标飞行)锁定目标;行动时贴着云层飞行隐蔽身形;重要场合升空前要做噪声测试,等等。
在刘军手把手传授下,无人机大队人人都是无人机顶尖飞手。2023年“湖北工匠杯”大赛中,辅警张玉泉用自己组装的无人机,仅用2分38秒就完成复杂环境侦查,刷新了警用无人机竞技纪录。
如今,刘军不仅带领这支顶尖无人机团队频频受邀参与全国重大活动安保及案件侦办工作,而且作为全国警用无人机考官、教官、裁判长,为全国培训警用无人机飞手1000余人。
从犯罪数据库到无人机网枪,再到机甲警犬,刘军用29年的不懈创新诠释着“科技兴警”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