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华寺街道华美社区,这个拥有8800余名居民、30.5%为60岁以上老人的油田社区,曾因老龄化问题陷入“养老困局”:独居老人突发疾病难以及时发现、适老化设施缺失、文化生活匮乏等诉求,成为压在社区干部心头的难题。
养老问题关乎千家万户,如何破题?今年以来,华美社区以“干部素质提升年”为契机,探索出“专业机构+居家养老+社区养老”三位一体的服务体系,让社区银发族在“家门口”实现了“养老”到“享老”的幸福蜕变。
干部下沉摸需求 机构养老成地标
“前期走访,养老是街坊邻居心头最重的挂念。”华美社区党委书记王俊的笔记本上,字迹浸透了忧虑,“油田老职工多,独居老人不少,最怕生病时无人知晓。”社区党委班子带着网格员开展“敲门行动”,两周内走访200余户老人家庭,将“养老痛点”转化为“服务清单”。
群众呼声是干部行动的号角。在街道和民政部门的支持下,一场“养老攻坚战”悄然打响——今年初,华美吉年颐悦中心在社区中心位置正式运营,这家由社区提供免费场地、专业机构运营的省级养老综合体,以暖色的墙体和适老化的设计,成了老人们眼中的“幸福地标”。
步入该中心,暖色灯带流淌着安宁,明快画作点亮了长廊。房间内,居家风格的床品透着暖意;洗手池旁的扶手、淋浴间的助浴椅、家具柔和的圆角,每一处细节都为“银发族”而生。
90岁的郭宜城爷爷是这里的第一批住户。6月17日上午,郭爷爷滑动鼠标,电脑屏幕上股票曲线跃动,老伴杨兮敏奶奶正沉浸在豫剧电影的悠扬唱腔里。“住这儿,舒坦!”郭爷爷的笑声爽朗。老两口曾随女儿居住,但女儿也是老人了,既要顾自己,又要带两个孙辈,心力交瘁。“现在多好,养老中心就在社区,推开窗就能喊应女儿。”杨奶奶指着窗外,笑意里满是安心。
该中心负责人罗静介绍,这里有全屋适老化智能设备,防滑扶手、紧急呼叫系统、智能床垫守护每寸空间,构建起全天候、多维度的养老网,提供品质养老、贴心关怀。目前,已入住16位老人,让“银发族”真正实现“老有所养”。
银发港湾暖夕阳 服务延伸至家庭
机构养老的暖流虽已涌动,社区干部的目光却投向更广阔处:那些选择固守家园的老人,他们的需求如何满足?
“上门做工作,局面就是这样一点点打开的。”党委委员褚亮亮分管民政,深知责任如山。社区争取到100张家庭适老化改造床位,他带领专班逐户摸排需求,养老中心专业队伍随之登门——卫生间安装安全扶手、智能监控布设到位、一键呼叫系统连通守护中心。冰冷的数字背后,是社区干部一次次叩开家门的耐心与决心。
与此同时,华美吉年颐悦中心也在社区的指导下,为居家养老的人群提供了灵活多样的套餐选择,从39元至99元不等,套餐自由组合,为每位老人“量体裁衣”。
79岁的彭传明和老伴选择了居家养老的“99元暖心套餐”,适老化改造与每月清洁、理发服务尽在其中。这对从北京返乡安度晚年的老人,把信任交给了社区。“4月我住院,老伴清晨突发腰痛,全靠一个电话,中心的人火速送医。”彭奶奶声音哽咽,“儿女不在身边,他们就是至亲。”这一通及时的电话,正是社区服务网络最坚实的“生命线”。
幸福延伸千万家 余热映照新霞光
如何让“银发族”生活有保障,更焕发光彩?华美社区给出了答案:让幸福在活动中流淌,让价值在参与中闪光。
社区精心策划,“父亲节”的感恩茶话暖意融融,“二十四节气”手工课堂巧手翻飞,传统节日里欢歌笑语不断。每月三四场活动,丰富了老年人的生活。更令人动容的是,一支精神矍铄的“银龄巡逻队”穿梭于楼宇间,参与环境监督、治安巡查,成了社区的“流动眼睛”。
社区还撬动辖区资源,江汉义工、爱尔眼科、中山口腔定期服务;鼓励社区内的医生、护士、康复师走进养老院开展义诊与康复指导;打造社区食堂,解决老人吃饭问题……资源汇聚,让养老服务的阳光普照每个角落。
从华美吉年颐悦中心明亮的窗棂透出的暖光,到彭传明老人家中那部连接生命热线的电话,再到“银龄巡逻队”步履坚定的背影——社区干部用脚步丈量民情,用实干破解困局。当干部素质提升的春风吹拂这片土地,“银发圈”里回荡的欢笑,正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最温暖的回响。
广华寺街道党工委委员、副主任左家豪这样诠释“干部素质提升年”的深意:“我们以‘为民办实事’为核心,以作风建设破题开路。”他展望未来,全市率先打造的嵌入式养老服务模式将持续深化——重点培育1家四星级养老机构、建设4家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布点11个社区养老服务站,同时推进家庭养老床位建设,让老年居民都能享有“床边有照顾、身边有帮扶、周边有配套”的幸福晚年。
社区养老的探索没有终点
华美社区以“干部素质提升年”为帆
在老龄化浪潮中破浪前行
为千家万户点亮了可感可及的
幸福晚年航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