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砰”
一张大网从穿越机上飞速射出
将“黑飞”航模困住
迎风展开的降落伞
带着航模缓缓降落
......
在武汉市公安局科技信息化支队的警用无人机训练场上,52岁的刘军头戴图传眼镜,手握遥控器,正在测试最新设计的穿越机网枪。当网枪困住目标的瞬间,这位全国警用无人机领域公认的“技术大拿”嘴角闪过一丝少年般的兴奋。从重案刑警到全国警用无人机总裁判长,他用三十一年刑侦经验与科技创新精神,在警用无人机领域写下浓墨重彩的篇章。
01
刘军对技术的热爱与生俱来,在部队大院长大的他,最感兴趣的不是枪,而是手摇步话机和无线电台,初中时他就自己组装无线电台。上警校时他是计算机科代表,教同学编写程序。
1994年,刘军警校毕业接入武汉市公安局刑侦处,这名痴迷技术的“极客”刑警将一系列技术引入公安实战。他自编程序自动统计,查清涉黑团伙结构;给谈判专家安装隐蔽摄像头掌握现场动向;设计可视化的便衣力量调警系统,调度300余名便衣警力守护公交乘客平安。“科技+公安=战斗力”这是刘军16年刑侦生涯总结出的创新公式。
2012年武汉市公安局成立全国首个视频侦查支队,39岁的刘军主动请缨组建警用无人机中队。“要搭建立体化的视频监控系统,无人机必不可少!。”
为了加强对多旋翼无人机的了解,刘军开始沉浸在无人机的世界里,走访无人机企业试飞各款机型,网上查资料学习知识,下班后直奔小树林练到天黑,节假日一飞就是一整天。他的技术也突飞猛进,陆续解锁了前滚翻、后滚翻、侧滚翻、大回环、“破S”等新动作,将无人机操作变成了肌肉记忆。“看一个飞手的技术好不好,先看皮肤黑不黑,再看手上的茧厚不厚。”刘军指着拇指上厚厚的茧笑道。
2015年深圳龙岗举行的全国首届警用无人机大赛上,刘军带队在三个单项竞赛中斩获两项第一,成为“航拍全景图制作”“视距外侦查汽车号牌”两个项目的“全国第一人”。经过刻苦训练,刘军此后又相继考取了最高等级的CAAC(中国民用航空局)民用无人机驾驶员执照教员证、国家一级裁判员证。
2017年公安部牵头组织全国无人机警务应用技能竞赛,武汉警用无人机参赛队斩获三个单项一等奖,荣立集体三等功。同年8月无人机中队乘势升格为无人机大队,这也是全国第一支专业的警用无人机大队,在重大案件侦办、武汉马拉松等大型活动安保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02
在大型活动安保中,不时会出现气球、“黑飞”无人机等空中漂浮物,造成安全隐患。为解决这一难题,团队开始了大规模测试。通过无人机用针刺、用桨划,效果均不理想。团队这时想到了网枪,他们将网枪固定在穿越机上,没想到发射的后坐力导致穿越机失控旋转坠毁,多次测试均以失败告终。
“网枪和穿越机简单地结合肯定不行,得一体化。”刘军带着团队在训练场驻扎了一个多月,从零开始重新设计穿越机机身和网枪的击发结构,朝着一体化、小型化的目标迈进,将十几架试验机残骸铺成“创新之路”,最终研发出重心平衡的一体化网枪系统,能在百米高空精准网住时速60公里的移动目标。无人机网枪测试成功的视频一发布,便引发了全国警用无人机同行的点赞。2024年,该项目获得全国公安基层技术革新“实用警用装备”一等奖。
刘军技术创新的脚步并未止步,在一次无人机技术交流活动中,当看到训犬员用无人机抛球训练警犬时,刘军立即联想到案件现场:无人机的高空视野与警犬的嗅觉结合,不正是空地协同的完美方案?经过200余次激光指引训练,“哮天犬”系统可通过无人机指引警犬高效搜索嫌疑人和爆炸物。在实战演练中,这套系统仅用12分钟就锁定了隐藏在3平方公里芦苇荡中的“嫌疑人”。
对待创新中的遭遇的挫折,刘军非常坦然:“创新的本质是系统性试错,每一次失败都在重构认知边界,距离成功又近了一步,坚定目标不放弃,一定会成功!”如今,刘军带领团队获得20项无人机领域相关国家专利。
03
2014年除夕夜,2名村民在家中离奇失踪。雨雪阻断了气味,民警带着警犬搜寻了3天仍然一无所获。“让无人机来试试,说不定能有所发现。”接到任务后,刘军立即带队赶到现场。“没有可疑车辆出入,如果人员不幸遇害,尸体就一定还藏在附近。”
刘军凭借多年的刑侦经验,在脑中模拟嫌疑人可能的作案经过,操纵无人机以30度倾斜角反复掠过半人高的草地,终于在某次光影变换中捕捉到泥土翻动的细微色差。这个容易被肉眼忽视的细节,最终指引警方在百米外的菜地旁的水洼中挖出两具失踪人员尸体。民警随后根据线索快速将嫌疑人抓获。该案例也成功入选2014年度全国十大经典案例,此后一旦发生重大刑事案件,无人机大队都会第一时间上案,用“上帝视角”来为案件侦办提供决策依据。
在办理一起毒品案件过程中,刘军带队启动多架无人机接力飞行锁定嫌疑货车踪迹。狡猾的毒贩以为将15公斤的毒品藏在货车底盘里就可以瞒天过海,万万没想到150米高空,2台无人机接力监控了5天,将运输、拆卸、取货的全程尽收眼底。
“无人机不是会飞的相机,而是空中的侦察员,要带着侦察思维去飞行。”刘军将刑侦经验融入到飞行中,形成独家飞行秘诀,并毫无保留地传授给队里的青年民警:跟车侦查时提前预判,采用“刷锅”保持目标锁定;行动时贴着云层飞行隐蔽身形;重要场合升空前要做噪音测试……
04
走进武汉警用无人机大队训练场,年轻飞手们头戴图传眼镜,正操控穿越机在赛道上展开激烈角逐。这些由刘军亲手培养的“空中侦查员”每周都要进行组装速度、障碍穿越、移动目标打击等技能比拼。2023年“湖北工匠杯”大赛中,辅警张玉泉用自组装的无人机,以2分38秒完成复杂环境侦查,刷新了警用无人机竞技纪录。
“每个螺丝都要亲手拧过。”刘军坚持的“拆装哲学”培养出全国顶尖的技术团队:他们能在10分钟内完成四轴无人机全手动组装,用桨叶划破空中漂浮的气球,在地面基站规划无人机自动化巡逻。团队成员也多次受邀参与成都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安保等全国性大型活动及重大案件侦办。如今,刘军已成为全国警用无人机培训教官,培训警用无人机飞手200余人。
“无人机将来会成为必备的警用单兵装备,无人机操控也将和打字、开车一样成为一个通用性技能。” 随着无人机技术的不断发展,目前最新型的无人机已经具有机载算力,搭配相应硬件能实现辨别毒品原植物、识别车辆等功能,无人机的智能化也在不断提升。刘军预测,未来交通、刑侦、禁毒、社区等各个警种都将借助无人机的机动性和智能化,提升破案打击、寻人寻物、服务群众的效率。
“无人机对我来说,不仅是工作,更是终身的热爱,我将把警营生涯全部倾注在无人机上,带领武汉警用无人机飞得更高更远!。”刘军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