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学校、未来课堂是什么模样?AI大模型该如何与教育教学实现深度融合?适应数字时代的创新人才该如何培养?
在刚刚结束的2025世界数字教育大会上,“湖北元素”频现,向世界展示了数字教育发展的“湖北方案”。
5月19日,湖北省教育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戴伟做客湖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在线访谈”栏目,与网友交流湖北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经验成效与未来蓝图。
成绩亮眼!
湖北全面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
构建教育数字化新体系
湖北省全面升级了全省校园数字化环境,推进虚拟仿真实验室、人工智能教室等数字立体教学空间建设。
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开展数字资源建设,上线各类资源210多万个,包括劳动教育、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育等湖北特色课程,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差异化供给。
推进应用示范创新,全国智慧教育示范区、人工智能实验校等十几项国家级数字教育实验示范项目落地湖北。
构建智慧教育应用新生态
湖北省重点建设“两平台一中心”,为教育教学、教育治理和教育数据汇聚提供了支撑。
湖北智慧教育平台,与国家平台对接,实现用户、资源、应用、数据四维互联互通,支持师生个性化泛在学习。
湖北教育综合管理平台,搭建面向各级教育管理者的数字驾驶舱,形成业务应用、协同办公、政务服务综合治理中枢。
湖北教育大数据中心,推动教育数据汇聚、管理、开发、共享,打造湖北教育数据基座。构建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助力基础教育扩优提质,实施数字化赋能教联体行动,通过网络教学平台,牵头学校和联建校实现课程、师资、设施、学情、活动“五统一”,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整体提升办学水平。
促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以数字化促进产教良性互动、校企优势互补,分类建设产教融合信息服务平台,对接湖北“51020”现代产业集群,实现学校专业建设、学生能力培养和产业企业人才需求动态更新适配。
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建设,围绕湖北优势产业人才需求,组建以学科专业为基本单元的“楚课联盟”,联盟高校上线互选互认课程百余门,打造人才培养未来学习中心。
赋能学习型社会建设,以“荆楚学习广场”为基础构建湖北终身教育智慧教育平台,引入知识图谱、智能学伴和AI语伴,为学员提供个性化学习、评价服务,提供更加智能便捷学习体验。构建数字时代育人新形态
湖北推进中小学开足开齐开好信息科技课程,将人工智能纳入地方和校本课程,全面提升中小学生数字素养。
推动高校围绕湖北数字经济发展布局开展学科专业建设,在高校设置数字技术相关专业48个,专业布点649个,成立湖北省人工智能学院,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程,赋能各类人才培养。
未来已来!湖北数字教育将实现“生态变革”
构建全域AI应用体系
在基础教育领域,湖北将探索大模型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方式,积极推进“智能助教”“智慧学伴”“数字助理”等应用。
在职业教育领域,开设“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相关专业,培育一批对接区域经济的“人工智能+”专业集群。推动人工智能技术赋能传统专业升级改造。
在高等教育领域,强化人工智能技术在科研中的应用,以智能技术赋能教育管理流程优化,实现科研成果与社会需求的精准匹配。
在终身教育领域,加强虚拟学习社区建设,完善“AI+技能”培训体系,优化终身教育学分互认体系,加快实现“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教育图景。
构筑创新人才培育新体系
夯实学生数字技术知识基础,将数字素养普及化作为基础教育变革的重要抓手。
激发数智赋能产教融合活力,围绕武汉“光芯屏端网”产业集群需求,重构与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深度契合的专业体系。
培养适应数字时代的创新人才,深化交叉学科建设,打造人工智能交叉学科平台,构建智能化、个性化的泛在学习生态系统。
重构智慧教育生态
在学校建设方面,通过“5G+AI”技术深度融合,推动校园从“信息化工具叠加”向“虚实共生的教育场景”转型。
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基于教师数字素养行业标准,构建“数字化意识—应用水平—创新发展”三维评价模型。
在教育教学方面,全面探索智慧教学新模式,构建具有示范效应的新质人才培养体系。
在未来学习中心建设方面,整合智能要素,形成“学、训、研”一体多元、协作共享的教学、实践和科研空间,构建灵活、开放、智能化的教育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