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由湖北省社科联策划指导、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主办的湖北支点建设系列智库恳谈会第四场——港澳专场在深圳举行。本次会议主题是: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推进高水平区域协同创新发展。来自紫荆文化集团、广东省社科联、深圳市社科院、香港大学、深圳大学、香港中国金融协会、澳门区域公共管理研究学会、深圳贝仕达克公司等单位和高校的50余位政学商界代表齐聚一堂,为推动湖北加快建成支点、深化鄂粤港澳合作、促进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近年来,湖北与粤港澳大湾区经济联系日益紧密、产业协作更加频繁、文化交流不断深化,“双向奔赴”的步伐显著加快。与会专家认为湖北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对粤港澳发展意义重大,应进一步加强战略互动与合作,大胆探索深度协同新范式,在相互赋能、多向聚势中打开区域协调发展新局面,共同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与会专家还聚焦科创、产业、金融、碳汇、文旅等领域,深入探讨了具体的合作发展路径。
湖北资产+香港资本湖北支点建设的一根“高能级杠杆”
会上,香港中国金融协会副主席黄少明提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优势,是湖北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所需的“高能级杠杆”,加强两地金融合作,有助于让香港的资本成为湖北产业的“催化剂”,让湖北的资产成为国际市场的“新标的”。
当前,湖北企业“走出去”面临跨境融资渠道窄、汇率风险高等问题。香港资本实力雄厚,却缺乏对接内地优质资产的有效平台。黄少明提出探索设立“鄂港双总部”模式,推动武汉光谷科技企业与香港科技园联动,允许企业在鄂注册实体、在港设立融资及国际业务总部,通过“境内研发+境外发债”实现低成本融资。同时争取外管局支持,在湖北自贸区试点“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允许企业通过香港平台归集境外资金,有效降低融资成本。
湖北拥有长江经济带生态资源。他建议,探索绿色金融,推动湖北实现从碳交易到生态价值的深层转化。依托湖北碳交易中心,引入香港交易所技术及国际投资者,共建“长江碳资产交易所”,开发林业碳汇、湿地碳汇等金融产品,打造千亿级碳交易市场。由湖北省内的相关国企牵头,通过香港发行离岸绿色债券,募集资金定向用于长江大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对于提升湖北高校专利转化率问题,黄少明表示,可探索科技金融,破解“研发产业化”断层。设立“鄂港科创接力基金”,香港风投注资湖北早期科创项目,湖北政府配套提供风险补偿,并试点“知识产权跨境质押”,允许湖北高校以专利在香港银行质押融资,由湖北财政设立风险补偿池,为科技创新保驾护航。
湖北如何与澳门擦出火花?精准配对“所有”和“所需”
会上,澳门人力资源协会会长徐展文提到,湖北在科技创新、高端制造与教育资源上具备深厚基础,澳门拥有高度国际化的营商环境与金融服务体系,两地拥有广阔的合作空间。湖北的产业发展可以为澳门经济多元化提供有力支撑,澳门则能借助自身优势帮湖北对接国际资源,实现“国家战略+地方实践”的双向赋能。
在金融与科技融合方面,澳门可依托横琴合作区,与湖北共建跨境金融服务平台。例如,通过“跨境理财通”试点,推动湖北居民投资澳门金融产品,同时吸引澳门资本参与湖北科创企业融资。湖北的“东湖科学城”与澳门的“智慧城市”项目可联合申报国家科技专项,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在跨境支付、智慧物流等领域的应用。
在中医药发展方面,湖北可借助澳门的中医药标准认证体系推动中药材出口,澳门可参考湖北的李时珍中医药文化优势、中医药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成果,在合作中充分发挥横琴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的平台与政策优势,推动双方“所有”和“所需”充分对接。
在文化与旅游融合方面,湖北的荆楚文化与澳门的中西交融文化各有特色,可以联合开发“一程多站”旅游线路。双方可共建数字文旅平台,利用VR技术还原湖北的楚文化遗址与澳门的历史建筑,推动文化资源的数字化转化,联合开发“文化IP”。
在科技人才建设与交流方面,澳门大学、澳门科技大学等高校与湖北的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名校,可通过联合培养、学术交流等方式,打造跨区域人才高地。依托湖北的国家实验室、大科学装置等与澳门的国际科研合作网络,共建“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在量子计算、深海探测等领域开展联合攻关,实现关键技术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