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是第17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今年的主题是“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排查身边灾害隐患”。
5月9日,湖北省应急管理厅党委委员、副厅长周宏亮做客湖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在线访谈”栏目与广大网友交流湖北应急管理相关的内容。
在当前极端天气所导致的灾害风险日益突出的情况下,如何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建立健全风险监测,预警叫应,应急响应,转移避险机制,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来听权威解答!
三大“硬招”筑牢应急安全网
据有关部门预测,今年我省汛期气候年景一般,汛期降水偏少、旱重于涝,强对流天气呈点状多发,影响大,有局地暴雨洪涝。
周宏亮介绍,省应急管理厅将树立底线思维,会同或配合相关部门,从三个方面做好防范应对工作。
着力夯实“防”的基础。按照“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平战结合”的原则,构建统一领导、权责一致、权威高效的防汛抗旱应急指挥机制。
着力增强“治”的效果。大力开展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工作,聚焦漫水桥、临河公路、在建工程、山洪风险点、易涝积水点等重点部位,指导各地全覆盖排查风险隐患,采取“一患一卡”、台账销号等措施严格落实整改。严格落实预警叫应,认真执行预警叫应“十条措施”,点对点预警提示应急责任人,向风险区群众及时发布预警短信,必要时第一时间组织群众应急避险。
着力提升“救”的能力。督促各地完善应急抢险救援力量布防图和应急保障物资分布图,确保遇有重大汛情、险情,及时展开抢险救援行动。统筹防汛和抗旱,紧盯旱情发展态势,科学保障抗旱供水,及时做好水源调度、人工增雨、应急供水等抗旱减灾工作。指导各地科学蓄水保水,统筹调度社会力量和资源,通过应急队伍拉水、铺设应急管网等措施,守牢群众生活用水底线。
打好人防技防工程防管理防组合拳
当前极端暴雨洪涝所导致的灾害风险日益突出,多灾并发链式风险显著增加。周宏亮介绍,省应急厅深刻把握极端灾害性天气愈加频繁的趋势,打好人防技防工程防管理防组合拳,力争把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以2024年汛期为例,重点在三个方面作了努力:
精准预警预报。制定湖北省预警信息发布工作规范,搭建起全省统一的预警信息发布平台。会同气象部门利用“电子围栏”技术,建设面向社会公众的预警靶向发布系统。
注重全时预警叫应。结合省防办预警叫应新“十条”措施,实施“631”工程(6小时预报、3小时短临预警、1小时应急叫应和跟踪反馈完整闭环),红色预警直接叫应县市区政府常务领导,立即组织群众转移到安全地带。按照“省叫应到县,市叫应到乡,县叫应到村”的要求,2024年汛期省应急厅“点对点”叫应县市负责同志1649人次,各级接到预警信息后紧急避险转移群众4.89万人次,其中70余起转移行动成功避免了山洪、地灾等险情,保护了1730名群众生命安全。
强化会商研判调度。严格执行领导带班、值班员24小时在岗值班制度。汛期气象部门、省应急厅相关业务处室参与联合值班,持续滚动会商研判,通过视讯终端每3个小时对重点降雨乡镇点对点调度,加密对降雨重点市县的视频调度,督促市县领导进岗履职。
省、市、县三级应急预案体系架构已初步形成
应急预案在应对突发事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周宏亮介绍,湖北高度重视应急预案体系建设,稳步推进相关工作,目前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在总体预案方面,省、市级总体预案已全部发布,县(区)级总体预案发布106个(共114个);在专项预案方面,省、市专项预案发布487个(共629个),县(区)级专项预案发布2523个(共2996个),省、市、县三级应急预案体系架构已初步形成。同时,我们积极探索预案数字化建设和衔接性评估工作,有效促进了预案上下衔接、左右贯通。
筑牢“三道防线” 抓好未成年人防溺水工作
“五一” 之后气温不断攀升,未成年人溺水事件进入易发、多发期。周宏亮介绍,湖北省应急管理厅将筑牢“三道防线” 抓好未成年人防溺水工作。
第一道防线是宣传教育全覆盖。要综合运用各类宣传渠道,创新宣传形式,在暑期、节假日、周末等重点时段,加大社会面防溺水宣传提醒力度。深化“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落实“1530”安全教育,即每天1分钟、每周5分钟、节假日30分钟防溺水提醒,同时实施家校联动 “六个一” 举措。
第二道防线是隐患治理全闭环。按照属地、行业管理权责,组织乡镇(街道)和相关行业部门,以农村地区学校、村庄周边和学生上下学沿途水域为重点,全面开展水域防溺水风险排查。督促水域责任单位因地制宜,在水域周边设置安全隔离带、防护栏,在高风险水域配备 “四个一” 警示救生设施。并且利用数字技术,整合各部门水域数字地图和视频监控资源,运用AI自动识别等技术手段,对危险水域进行全天候监视防范。
第三道防线是巡查救援全天候。充分发挥河湖长制平台作用,组织村(社区)党员干部、驻村(社区)辅警等开展常态化巡查,特别是在暑期、节假日等重点时期和午后、傍晚等游泳高峰时段,加强对危险水域的巡逻管理,及时制止未成年人私自下水游泳玩耍。同时,针对学生涉水活动的重点时段、重点部位,常态化开展专业培训演练,提升水上救援反应能力与施救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