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日志密密麻麻地
记录着“家长里短”
手机通讯录存着
1300余位居民电话
微信运动日均步数超12000步
黄陂分局腾龙派出所社区民警朱万春
12年如一日扎根基层
凭借“工匠精神”化解矛盾纠纷
以“担当精神”编织平安网络
用“敬业精神”守护祖国花朵茁壮成长
今年以来,朱万春已成功化解矛盾纠纷70余起;精心组建起93人的联防队,开展安全巡逻50余次;积极入户开展反诈、消防等宣传23次,累计发放各类资料6000余份;还不忘看望孤寡、独居老人以及留守儿童,达32人次。
匠心调解矛盾双方都信服的定海神针
“孩子发高烧,我老公却不让送医院,非要在家治。”4月23日8时25分许,连续接处110警情近24小时、临近换班的朱万春,突然接到这起焦急求助。“你别急,我马上到。”朱万春立刻放下手头的事,火速赶到求助人曾女士家中。到了之后,他耐心劝说曾女士自学中医的丈夫,成功说服对方,将高烧39度的孩子紧急送往医院救治。
朱万春担任社区民警的黄花涝责任区,总面积达16平方公里,涵盖9个小区和3个行政村,住着1.2万余户家庭,总人口超2.7万人。翻开他的工作笔记本,里面密密麻麻记录着各种看似琐碎,却关乎居民生活幸福感的“家长里短”。
3月19日,黄花涝村村民王女士将一面写有“警民同心,路通心畅”的锦旗送到腾龙派出所。事情得从一个月前说起,当时王女士与村民张先生(化姓),为了通往两家墓地的唯一通道,多次激烈争吵,张先生甚至一度扬言“砸毁你家祖坟”,矛盾一触即发。朱万春在走访中得知此事后,第一时间前往墓地周边仔细查勘。经过观察,他发现虽然现有通道仅有一条,但可以在荆棘丛中开辟出一条新通道。征得王女士同意后,朱万春带领政法先锋队队员,手持工具,“披荆斩棘”,硬是清出一条小路。之后,他又找来附近的工程施工队,铺上一层水泥沙浆。看着累得满头大汗的朱万春和队员们,王女士十分感动,赶忙递上矿泉水:“朱警官,你们辛苦了,我再也不会为了这事扯皮了。”
这是朱万春调解居民矛盾的一个缩影。在小区里,为化解楼上楼下长达8个月的排水纠纷,他用手机拍摄长达30分钟的“漏水模拟视频”,用事实说话,成功解开双方的心结;在工地里,面对房屋受损纠纷,他提出“第三方评估+过渡安置”的合理解决方案,让11起矛盾纠纷全部得到妥善解决。凭借着这股子对调解工作的执着与钻研,就像工匠雕琢器物一般,精心处理每一个矛盾细节,朱万春逐渐成为居民心中化解纠纷的“定海神针”。
组建93人联防队社区村湾有了流动守护者
“朱警官快来,路中间躺了一名女子,一动不动。”3月8日21时10分许,“空港义警”巡逻队在空港中心延喜路与庆云路十字路口,发现异常情况后,第一时间向朱万春报告。朱万春接到消息,火速赶到现场,及时救下了这名因失恋而情绪崩溃的来汉打工女子。
朱万春深知,警力有限,民力无穷。于是,他积极在辖区内奔走,成功组建起5支共93人的群防队伍。其中,有负责24小时巡逻的专业义警,他们目光如炬,时刻留意着社区的风吹草动;有每月按时入户的党员志愿者,将安全知识与关怀送进每一户家庭;还有走村串湾的治保队员,凭借对当地情况的熟悉,及时发现并处置各类异常情况。如今,这些群防队伍已然成为辖区内流动的平安守护者,为社区编织起一张严密的“安全网”。4月19日20时许,丁店村治保巡逻队队员成功抓获一名撬集装箱门的小偷,消除了社区的一个安全隐患。
在反诈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朱万春也在奋力拼搏。他会趁开学入学的时机,在校门口向送娃上学的家长们发放反诈宣传单,结合实际案例,开展别开生面的反诈“课堂”。在日常工作里,他也经常进村入户,面对面为村民们宣讲反电诈知识。同时,朱万春充分利用线上渠道,辖区行政村、社区的微信联络群里都有他的身影,他会随时在群里推送典型案例和套路分析,让反诈知识能更便捷地触达居民。他还制作并张贴了300余张各类反诈宣传海报,在社区显眼位置进行展示;指导200余名村民安装了“国家反诈APP”,提升居民的反诈防护能力。
4月22日晚,小彭从居民微信群中添加朱万春微信,焦急地说:“朱警官,我平时看到你在群中反诈宣传,你看我是不是被骗了,银行卡上的钱不见了,对方现在还一直向我要验证码。”朱万春收到消息后,迅速介入,凭借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的判断,及时拦下了已被骗子转至小彭虚拟银行账户中的7800元。事后,小彭特意发来信息:“您在群里发送的每条反诈提醒,都是我们的‘安全符’。”
风雨无阻校门口有位“警察爸爸”
“朱伯伯,这是我画的警徽!”五年级学生小张举着彩笔画,兴高采烈地跑到朱万春面前。画面中,穿警服的人牵着男孩的手,背景是挂满“福”字的社区,充满温暖。作为9所学校的法制副校长,朱万春每天早晚都会轮流在各所校门口值守护校,3年多来,无论刮风下雨、烈日炎炎,从未缺席,累计护校次数达400余次。暴雨天,积水没过脚踝,他毫不犹豫地背起学生,一步一步走过积水路段;烈日下,阳光炙烤着大地,他站在马路中间,用自己的身体为学生们挡住来往车辆,确保他们安全入校。在课堂上,他别出心裁,用书法作品“做守法好少年”,既教孩子们写书法,又在无形中向他们传递法治观念。
对困境儿童而言,朱万春的警服是遮风挡雨的“守护墙”。2024年冬,他第一次走进小宇家时,年仅13岁的男孩正蹲在厨房煮挂面。“奶奶去捡废品了。”孩子攥着门把手的手微微发抖,稚嫩的脸上满是生活的艰辛。原来,小宇父母相继离世,姐姐在外读大学,七旬奶奶只能靠捡废品支撑家用。看到这一幕,朱万春心疼不已。第二天,他就带着社区干部来到学校,积极牵头成立“帮扶小组”,并在社区公示栏张贴倡议书,呼吁大家伸出援手。在全校师生、居民的踊跃捐助下,最终筹集到9万元善款。小宇深受感动,在作文里坚定地写道:“我一定要好好学习,绝不辜负朱伯伯和大家对我的帮助。”
同样感受到朱万春温暖的还有小辰。父亲因病离世后,小辰变得沉默寡言,整天郁郁寡欢。春寒料峭的2月,朱万春趁着周末休息时间,特意带小辰来到湖北博物馆。博物馆里,朱万春耐心地给小辰讲解每一件文物背后的故事,带着小辰一起领略历史的魅力。一番参观玩耍过后,小辰的脸上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灿烂笑颜,重新找回了生活的快乐。
还有一场令人动容的200公里护送。4月14日,父亲因涉刑被拘,母亲失联,不到10岁的小轩一时间成了孤苦无依的孩子,眼神中充满了恐惧与无助。朱万春得知情况后,心急如焚,经过多方调查、四处联系,最终说服小轩家住武穴市的外公照顾他。之后,朱万春亲自开车,将小轩安全送达。一路上,他不断安慰小轩,给他讲有趣的故事,让小轩紧张的情绪逐渐放松下来。当地村干部看着风尘仆仆的朱万春,不禁竖起了大拇指:“你们武汉的警察真的做到了为人民服务。”
在朱万春的办公桌上,摆着一本泛黄的笔记本,扉页列着49名孩子的生日和微心愿:“小雨想要彩笔”“阳阳想参观警营”“婷婷想听妈妈的睡前故事”。每个月,他都会对照清单,自掏腰包,逐一落实孩子们的心愿,用工资买书包、陪孩子们过节日。校园欺凌警情零发生的背后,是他每周雷打不动的“安全课”——在操场教孩子们防身术,让他们学会自我保护;在心理咨询室用沙盘游戏化解矛盾,帮助孩子们解决心理问题。他用警服的温度,为孩子们筑起了一道看不见却坚不可摧的“防护盾”。
“看到他们眼里有光,我这警察才算当合格了。”朱万春总是这样说。那些藏在警服口袋里的纸鹤、书包上的警徽钥匙扣、手机里的暖心短信,正是他用坚守兑现的承诺:每个孩子的成长路上,都不该有“孤岛”。
正如居民常说的那样:“他是社区的‘定盘星’,更是我们心中为人民服务的劳模!”从调解现场到巡逻路上,从护校岗到帮扶点,朱万春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新时代劳动者的内涵——劳动不仅是岗位坚守,更是用匠心、创新与爱心,让每个角落都闪耀平安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