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荆州港码头登上轮船,顺江而下,察看长江沿岸生态环境和发展建设情况,亲切指出“荆州很美,看起来很漂亮”,嘱托“一定要给子孙后代留下一条清洁美丽的万里长江”。牢记嘱托,荆江回响。荆州儿女用勤劳和智慧,在荆江两岸绘就了一幅幅水清岸绿的生态画卷。
荆州市融媒体中心全媒体推出“春风又绿荆江岸(第七季)·家在山水间”特别报道,全面展示新时代以来荆州保护长江的生动实践和丰硕成果。敬请关注。
初夏的太湖港波光粼粼,白鹭掠过千亩稻田,新修的环湖步道上,不远处,糯稻加工车间的酒香随风飘散,红色文化馆里传来研学团队的讲解声。这个曾负债300多万元的省级贫困村,如今以“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两块国字号招牌,书写着乡村振兴的鲜活答卷。202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107.8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达27800元,一幅“产业兴、生态美、治理优、百姓富”的图景正徐徐展开。
流域治理:从"泥淤荒滩"到"沃野清流"
"小田并大田后,机械化率提升40%,今年签了3000亩(农作物)订单。"在双垱村高标准农田里,种粮大户唐兵一边操作植保无人机一边算着经济账:每亩增收130元,秸秆回收还有额外收益。
“土地流转有租金,务工一天挣120元,年底还有分红,这日子比梨子还甜!”在梨园里忙着剪枝的村民梁本俊笑着介绍。
早在十年前,双垱村因紧邻太湖港水库、灌溉渠年久失修,村里的泥巴路狭窄,两车相逢难避让,路边、沟渠边垃圾遍地,风一吹恶臭难闻。
转机始于2015年。当第一辆混凝土搅拌车轰鸣着驶入村庄,8公里青灰色水泥路如缎带舒展。疏通灌溉渠、自来水改造、成立绿田合作社等一揽子“春风”吹进村民心里。
双垱村的绿水青山,还离不开马山镇启动的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作为荆州市洪湖流域治理的重点项目,该镇以"水环境治理+综合发展"为突破口,在20平方公里流域内展开了一场生态革命。
治理过程中,群众智慧成为重要推力。在双垱村一组清淤现场,村民议事亭里挂着"湾子会"讨论记录。"连缓冲带种什么植物都是大家投票选的。"村党支部书记汤庚翻开工作日志,里面详细记录着群众提出的"金点子"。
党建强基:红色矩阵激活“一池春水”
“村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双垱村党支部书记汤庚站在党群服务中心的“蜕变墙”前感慨。村党组织创新构建“1+5+N”红色矩阵——以党总支为核心,两个党支部为支点,5个网格小组为媒介,24名党员先锋户为纽带,将治理触角延伸至田间地头。
在紫糯烧酒厂扩建现场,酒窖、包装车间正在紧锣密鼓地施工建设,党员唐兵作为“外雁归来”的典型代表,他领办的邦富农合作社年营收358万元,带动150余名村民就业。村内推行“党员领衔攻坚”机制:梨园管护、环境整治、订单农业推进等关键岗位均由党员挂牌负责,产业链延伸到哪里,党组织就覆盖到哪里。
产业蝶变:一粒糯稻酿出“共富酒香”
走进千平方米的糯稻加工车间,自动化生产线正将本地糯稻转化为醇香的“楚蕴双垱紫糯烧”。“每斤稻谷增值5倍!”技术员陈师傅算着账。通过“土地合作社接订单、劳力合作社搞服务、市场主体保收购”的联农机制,2023年132户订单农户户均增收630元,村集体则通过社会化服务、品牌运营等渠道增收80余万元。
产业升级的齿轮从未停转———品牌化突围。注册“脆冠梨”“双垱晚优米”等商标,脆冠梨年销15万元,紫糯烧酒日产量从500斤跃至700斤;
全链条增值。引进果之韵、中玫养殖等企业,打造500亩四季果园和农旅综合体,土地流转租金从每亩200元涨至500元;
农文旅融合。红色文化馆年接待研学团队超3000人次,带动周边农家乐、采摘园消费增长40%。
治理创新:从“善治积分”到“全民共治”
在“善治积分超市”,村民周大姐用参与环境整治攒下的积分兑换了一桶油:“打扫自家庭院能积分,提建议被采纳还能加‘创新分’!”村内创新“善治积分+多元协同”机制,将环境整治、产业参与等12项行为量化积分,激发村民自治活力。
“一户联一湾”机制更架起干群连心桥:党员定期走访联系户,2024年共商决事项32项,群众满意度达98.6%。通过“村民议事—集体决策—阳光公示”闭环管理,村里实现“秸秆禁烧零火点、矛盾纠纷零上访”,文明乡风润物无声。
看民生温度,发展成果惠及“一老一小”、村集体每年将收益的30%投入民生——
为223名老人购买意外险,为46户脱贫户送“清凉包”;
建成18.9公里水泥路、120盏太阳能路灯,自来水、卫生厕所全覆盖; 连续三年举办“百家宴”,村民共烹团年饭,共享发展成果。
返乡青年申晶晶的故事尤为动人。2019年从三峡大学毕业后,她放弃城区工作回村担任后备干部,后因爷爷患病需照料再度返乡。“看着村里从荒滩变生态公园,我也想为家乡出力!”如今,她带领电商团队直播推销脆冠梨,成为“新农人”代表。
站在环丁家咀水库片带建设的新起点,双垱村谋划更远,推动糯稻加工产业园扩建,打通白酒电商销售渠道;深化“三变”改革,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村民变股民”;建设田园综合体微景观带,年年接待游客目标突破5000人次。
夕阳西下,太湖港泛起金色涟漪。从“负债村”到“双国字”,双垱村用党建红勾勒发展线,以产业绿铺就共富路,在荆楚大地上奏响乡村振兴的激昂乐章。正如村口文化墙所书:“一个人的奋斗是火苗,一群人的奋斗便是燎原之势。”